□ 张彩峰
本报讯 近年来,交城县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改总体要求,坚持政府主导,聚焦健康扶贫,健全医疗机制,优质医卫资源,创新医改模式,构筑健康之网,破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初步实现了公益回归,使人民群众的就医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2018年交城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功经验被中央《改革情况交流》全文刊发,全国推广。2019年在全市一体化改革研讨推进会上,交城县作了典型交流发言;11月18日全省医改工作会议上,交城县列入全省县域综合医改29个示范县之一。
坚持政府主导,突出“三个强化”。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一体化改革,成立了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医改领导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改革工作,书记、县长亲自抓,分管县长具体抓,确保改革方向不偏,力度不减。同步配套财政投入、补偿机制、薪酬改革等多个具体方案,细化任务目标,确保医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二是强化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县政府投资7.7亿元建设山大一院交城分院,投资1657万元改扩建天宁镇卫生院,投资5856万元新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县中医医院工程,同时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互联网+医疗服务”信息平台;提高医务人员工资财政负担比例,将人民医院正式在编人员工资财政拨款由原来的65%提高到90%,退休人员提高到100%。三是强化人才建设。实施聘用制度改革,2018年实施医疗集团校园招聘政策,现有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由医疗集团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调配。县医疗集团先后赴长治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进行校园招聘,三年来共招聘6名研究生,25名本科生,为医疗卫生机构注入了新鲜血液,优化了技术人员结构,搭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医疗人才梯队。同时注重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要求低年资医务人员省内轮训,科室骨干在具备国内先进技术水平专科医院或国家知名的综合性三级医院进修。近年来,先后派往北京301医院、朝阳医院、阜外医院、北大医院、积水潭医院、天坛医院、清华长庚医院、无锡手外科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各大医院进修学习47人次,进修人员返院后带动了人民医院整体诊疗技术的提高。
聚焦医改重点,实现“三大提升”。一是推进“六统一”管理,医疗集团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过实践探索,医疗集团稳健运行,行政、人员、业务、资产、药械、绩效“六统一”管理扎实推进,编制统一管理、人员统一调配,业务统一安排,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目录、统一议价、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结算,实现了同城、同质、同价,绩效统一考核。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六个方面”的统一:10个乡镇卫生院的消毒供应由医疗集团统一负责;医疗废物与汾阳医废处置中心签订合同统一处置;院感控制由医疗集团统一监督指导;“120急救系统”由医疗集团统一调度;公共卫生服务由医疗集团统一负责;健康扶贫由医疗集团统筹推进,形成了县乡一家人、全县一盘棋、资源共享、齐心发力的医卫新格局,县医疗集团综合实力有了质的提升。二是夯实基层基础,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推进医防深度融合,交城县把县疾控中心、县中医院纳入县医疗集团统一管理,实现了医疗工作与预防保健深度融合,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持续下沉,县医疗集团抽调专家、技术骨干到卫生院蹲点帮扶,通过坐诊、查房、专题讲座等形式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提高诊疗水平,一体化以来共派驻医师教学查房1509人次,授课117次,接诊门诊患者4365人次。实行辅助检查“一单通”,基层卫生院就诊患者持卫生院开具的检查单即可在人民医院进行相关辅助检查,进一步为基层医院就诊患者提供便利。集团自筹资金566.7万元,在山区会立乡建立了急救站;投资163万元,为6个山区卫生院购置了救护车,建立起了院前急诊急救体系,确保山区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集团自筹资金200余万元为10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了远程诊疗系统,并与县中医院进行了系统对接,实现了县域内公立医疗机构远程诊疗全覆盖。三是推进优质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全面推行“1+1+X”团队签约服务模式,发挥县级医院技术优势,对重点人员推出慢病管理、康复治疗、健康服务等签约服务包,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47个,常住人口签约16.5万人,签约率69.14%。针对乡镇卫生院体检质量不高,群众信任度低的问题,县医疗集团投资1035万元购置了2辆体检车,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深入各乡镇开展巡回医疗、健康体检、健康教育,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健康扶贫扎实推进,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7559人,签约率100%,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遏制。
勇于改革创新,打造“三个亮点”。一是山区实行中心村卫生室连片式改革管理。针对交城县村庄分散、常住人口逐年下降、山区乡村医生不足、群众就医不便的问题,彻底打破原来的行政村一村一医、单打独斗管理服务模式,实行“30分钟服务圈内确定中心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组团、集中连片式服务”改革管理。这种运作模式是,根据各乡镇行政村辖区常住人口和村卫生室实际,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资源整合,组成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综合服务团队。同时,提升乡村医生技术合作能力,提高绩效考核工资待遇,进一步加强人员管理、稳定乡村医生队伍,为山区农村医疗卫生长足发展奠定良好的基层基础。今年新组建了25个“30分钟服务圈内连片式中心卫生室”,覆盖了周边88个山区,确保山区乡镇居民能够享有方便、及时、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二是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打破两旧管理模式,建立群众自主选择服务的“1+N”改革机制。打破原来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各自为阵、小块运行的管理办法,整合县乡村人员技术力量,根据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要求,组成更具专业、更高质量的服务团队,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解决了公共卫生服务有数量但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问题。打破原来以城乡区域、行政户籍的管理办法,在县城内设置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根据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建立全县城乡居民可就近方便、自主选择以“1个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总牵引+其它N个医疗卫生服务”的体制机制,既解决了城乡居民享受公共卫生服务选择不自主,质量不均衡的问题,也方便了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一站式”咨询和服务。仅2018年就有11061人次接受了“1+N”式服务。三是实行乡镇卫生院院长绩效工资改革制度。县医疗集团实行了“按照县医院正职中层干部奖励性绩效工资水平确定为卫生院院长的预发绩效工资”,根据各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将10个卫生院分成3类,从服务数量、质量、效益到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量化细化考核指标,每半年考核一次,对考核不达要求的,核减院长绩效工资。通过实行院长绩效工资制度,既激励鞭策了卫生院院长积极向上、比学赶超的积极性,又加强了内部管理,改进了服务质量,提升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