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我市建立“八大体系”助推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

本报讯 今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楼阳生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全省劳动力建档立卡,摸清底数”的重要部署以及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李正印提出的“建档立卡、技能培训、持证上岗”的具体要求,市人社部门统筹协调,通过建立“八大体系”,推动了全市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截至6月30日,全市16—60周岁劳动力建档立卡246.53万人,完成总任务数261.80人的94.17%。其中: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149.26万人,完成率达100%。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体系。各县(市、区)成立了以分管副县(市、区)长为组长、各有关单位及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统筹协调组、信息采集组、技术指导组、变更服务组、培训就业组等。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工作机构,由乡镇(街道)副职任组长,各村委(社区)支部书记为成员,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工作安排体系。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下发了《2020年全市农村劳动力建档立卡技能培训工作方案》,市人社局下发了《吕梁市建档立卡技能培训工作方案》《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的通知》《关于统一规范劳动力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经办流程的通知》《关于全市劳动力建档立卡尽快完成的紧急通知》等,各县(市、区)政府及人社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各阶段建档立卡工作任务,掌握基本信息、了解培训意愿、摸清就业需求、落实培训政策、实施动态管理。三是建立宣传发动体系。市县乡分阶段对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采集口径、明确工作步骤、细化工作职责,严格要求“应采尽采、不漏一人、不漏一项”。各级人社部门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及电视飘字、悬挂标语等方式,把劳动力建档立卡的政策、作用、方法和意义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广泛宣传。市人社局统一印发宣传资料15万份发放到群众手中,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四是建立采集信息体系。市人社局信息中心自筹资金5万元购置了200个VPN账户授权,将“金保工程”专网延伸到乡镇(街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各(县、区)为了加快录入导入速度,专门请专家编制了系统,如临县最多一天导入8万多人次。市县乡都举办了劳动力建档立卡培训班,编制了“民生山西”APP、“三晋通政务”APP、山西人社微信公众号、山西就业创业网上服务工作流程,为劳动力建档立卡提供了技术支撑。各县(市、区)充分发挥了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员、农村劳务经纪人、结对帮扶干部、村支委和社保卡银行作用,同时选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志愿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通过培训发放补助参加数据采集。各县(市、区)政府为保障劳动力建档立卡工作的开展,都下拨了工作经费。五是建立工作专班体系。市人社部门成立了11个工作专班,重点包联指导各县(市、区)任务的完成。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专班,指导乡镇(街道)普遍开展工作,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立了每个工作日进行通报制度,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县(市、区)派工作组蹲点指导。六是建立更新数据体系。为了使首次采集数据发生变化后及时更新,采取了“三告知、两操作”的办法。“三告知”即在培训时告知、在宣传时告知、在采集时告知,“两操作”即建立线上数据更新功能,引导如有数据变化自主通过“民生山西”APP或山西人社微信公众号进行更新;各就业服务窗口要优化工作流程,及时办理群众信息新增、删除、更新等业务。目前已更新1.5万多人次。七是建立分类培训体系。在劳动力建档立卡中,全市有培训意愿的人数为3.64万人。主要采取了“三分类、三统筹、三发证”的办法。“三分类”即对18—45岁的青壮年,开展吕梁山护工、临县的哥、石楼福海厨工等培训;对46—60岁的劳动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新型职业农民技能、种植养殖办法的培训;对60—70岁年龄较大、外出就业困难的老年半(弱)劳动力,开展“送培训下乡”活动,实现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全覆盖。“三统筹”即统筹培训项目,各县(市、区)通过对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劳动力分类汇总,结合特色产业发展的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项目;统筹培训对象,根据培训意愿、受教育程度、掌握技术情况等,确定不同等级、不同方式的培训对象;统筹培训政策,对于参加过初级工培训的引导参加中、高级工培训,对于“两后生”鼓励到正规的技工院校进行2—3年的学习,弥补中等技能人才短缺。“三发证”即大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考核发放职业资格证(职业技能等级证、专项职业能力证)、培训合格证、健康培训证,并按职业技能提升培训有关政策规定给予培训补贴。截至目前,线上培训8862人、线下培训5547人、发证2417人。八是建立开发岗位体系。针对有求职意愿19.91万人,主要开辟以下六个主要渠道:第一,劳务品牌渠道。如吕梁山护工、临县的哥、石楼福海厨工等,既加大培训力度,又按照政府购岗的形式给予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工资保证,解决了乡镇(街道)、社区的敬老院和日间照料中心用工的需求。吕梁山护工今年共培训两期为2269人,其中在第一期已培训结束的929人中,就业563人、就业率63%;第二,劳务输出渠道。充分发挥全市就业服务机构职能,加大与区外经营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接,利用吕梁市西部就业协作基地,既要稳定对外长久输出岗位,更要开发新的输出岗位,且要优先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向外输出,切实稳住贫困劳动力的工资性收入。今年共对外输出建档立卡劳动力4.5万多人。第三,技能培训渠道。将易地搬迁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纳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通过在线直播、视频录播、线上互动及线下实训等灵活多样的技能培训,共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7378人。第四,扶贫车间渠道。主动对接49个劳动密集型扶贫车间,根据用工需求优先推荐易地搬迁劳动力和贫困劳动力就业,共吸纳贫困劳动力3601人。第五,就地就近渠道。通过举办“线上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活动,为广大劳动者搭建了供需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共就地就近就业7.8万多人。第六,公益岗位渠道。通过成立各种合作社、政府开发公益岗位、省就业扶贫专岗等途径,优先解决易地搬迁劳动力或贫困劳动力就业。各县(市、区)政府兜底共开发1480个公益性岗位对未脱贫劳动力全部进行了安置。 (赵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