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芳
2020年5月11日-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要精心选择产业项目,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临县是“中国红枣之乡”,红枣产业是临县的传统产业,也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随着新疆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吕梁红枣在市场上受到巨大冲击,红枣由原来的“铁杆庄稼”、“摇钱树”变成了“闹心树”。
如何使红枣产业实现复兴,成为临县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带着这个课题,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红枣产业振兴之路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临县红枣产业的历史和现状
临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832小时,无霜期170天左右,生长的红枣原生态、多野生、无污染,皮薄、肉厚、核小、营养价值高,是红枣生长的适宜区。 临县红枣含有多种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被誉为“果中之王”。
临县还具有历史悠久的红枣文化,西周时期的临县黄河沿岸就有大片枣园;唐宋后,因为枣树耐旱,被誉为“铁杆庄稼”,逐渐被人们移植到湫水河东岸而使临县大部分地方都有了成片的枣林。1995年,临县在修建碛口镇到索达干村的公路时,挖出了整棵的枣树化石,距今有上亿年的历史,这足以说明临县悠久的枣树种植历史。
据资料表明,临县是山西枣树种植最大的集中连片区,全县23个乡镇都有枣树种植,红枣林面积已突破80万亩,枣树株数在3000万株以上,红枣林已覆盖17个乡镇、454个村、37.26万枣农,枣产业收入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近一半,农民70%的收入来自于红枣产业。
由于管护粗放、产供脱节,2012-2014年临县红枣明显欠收,产量只有正常年份的一至两成,枣农出现砍伐枣树现象;2015年,由于临县红枣出现严重不畅销现象,效益急剧下滑,致使枣农种植与管理枣树的积极性降低。
一是品种单一,管理粗放。临县红枣90%以上属于山西木枣品种,市场价格每公斤0.7-1.5元左右。而一些优良品种如金昌一号、骏枣、壶瓶枣等的价格每公斤在8-10元,且供不应求。当大面积的幼林枣树进入盛果期后,临县作为木枣主产区,栽培面积占到全省枣树总面积的1/4,将会先于其它枣区感受到枣品种落后带来的问题。由于农村劳动力多以弱劳力为主,加之枣贱伤农,枣农对枣树管护不力,造成了部分枣林撂荒的现象。
二是技术不成熟,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枣树基础研究薄弱,对裂果、病虫害、气象因子等限制枣树产量质量的关键因子研究还不足,裂果和病虫害造成枣产业损失较大。2017年,超过80%以上在当年的连阴秋雨中烂掉。在枣病虫害的防治方面,全县90%以上的枣区都有不同程度病虫危害发生。防裂果和病虫害防治(如枣疯病)技术的研究攻关已成为决定枣产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
三是深加工不发达,产业链不完善。近年来,临县红枣深加工产品开发缓慢,原枣消化的量不到总产量的1/5。干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所延伸加工的枣产品为滩枣为主,附加值只有1:1.5-5,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1:5-10的增值水平。市场营销相对薄弱,由于主栽品种和主导性加工品种落后,富有特色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开发较少,没有形成产品优势,红枣在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很小,销售和流通已成为制约全县红枣生产发展的瓶颈。
二、转思维、蹚新路,破解红枣产业发展困局
习总书记调研山西时指出: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振兴红枣产业,事关临县脱贫攻坚大局与巩固后续成果,事关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根本。然而,红枣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在短期内是客观存在的,且国内红枣市场复苏,临县红枣东山再起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因此,政府应积极探索红枣产业转型升级的“特”“优”之路--枣木香菇、蜜源农业--枣花蜜、新兴产业-枣芽茶发展路径,以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新动能、新活力。
(一)培育枣木香菇产业
枣木香菇是以临县本地的特色资源红枣生长过程中修剪的废弃枣木枝条作为原料,部分代替原香菇菌棒生产中的木屑,生长出来的香菇,其中硒元素的含量高于普通香菇。凭借临县有较高的海拔、丰富的林木资源,夏季相对冷凉、昼夜温差大的独特优势食用菌产业正在大跨步发展,全县建有62个食用菌种植基地,种植香菇2000万棒,年产量可达2.5万吨。
以临县食用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例,吸收14个公司(合作社)等单位位协商成立,产业链条规模超过 2 亿元。涉及农户 4657 户,菌棒 600 万株, 带动农户户均增收 1000 余元。联合体以食用菌产业规模经营为依托,实现了龙头企业、食用菌初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理分工与紧密合作,为枣木香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培育红枣产业龙头。
(二)培育枣花蜜产业
立足省著名蜂蜜产品、吕梁地方土特产--“纯蕊”、“十品老农”、“蜜源地”等蜂蜜品牌资源优势,培育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枣花蜜产业不断壮大。具体包括:建设精准扶贫蜜蜂养殖项目,建设蜜蜂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辐射扩大蜂养殖推广规模,培训、普及蜜蜂标准化养殖技术,提供生产资料、蜂种,并回购蜂产品,三年内将至少带动3000户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建设蜂产品深加工基地,引进和建设2条专业蜂产品生产线,占地面积50亩,年产蜂产品4000吨以上,并进行蜂产品精深加工提取技术及新型保健功能食品饮料的研究开发。建设蜂产品品牌推广基地:围绕“蜜蜂特色小镇”,发挥大禹乡蜂产品加工销售区位优势,打造品牌推广基地,建设物流集散核心区。今年,县政府专门投入100多万元,统一规划打造蜂产业试点,开拓红枣产业新业态,推进枣花蜜产业发展。
(三)培育枣芽茶产业
今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把发展“山西药茶”作为推动十大产业集群的重要抓手,全力打造全国第七大茶系。市、县政府高度重视,强力推动临县枣芽茶产业,积极培育阳府井集团山西茗玥茶叶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公司+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为模式,辐射带动临县乃至吕梁市60余万枣农增收。2017年以来,该公司在收购优质嫩枣芽、枣叶的行情达到6-160元/kg,按户均日采摘30—40kg嫩枣芽(适宜于的采摘期),日可收入200元左右,枣农们不用外出务工,就可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同时,开发枣芽红茶是对临县红枣林经济的综合利用,可谓枣农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银行”。2021年,该公司计划在临县多个乡镇建设日消化110多吨枣芽叶一条龙枣芽茶生产线,惠及4000余人实现采摘收益,带动800多人易地搬迁贫困户实现就近就业增收。同时,逐步向石楼、柳林、兴县沿黄三县拓展枣芽/叶采摘基地与粗加工生产车间。进一步引领带动吕梁沿黄四县红枣主产区共同发展,惠及全市65万枣农共同致富。
(四)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利用现有烘干房,加工烘制产品,变短暂销售期的鲜食品种为可长年销售的休闲娱乐食品;进一步支持现有的枣福莱、中鹰大红枣、满江红、万里红等大型红枣龙头企业,重启深加工产品,如红枣汁、红枣白酒、红枣干红、红枣醋饮、红枣浓浆、红枣膳食纤维等,同时要在枣泥、枣酱、枣粉、枣酒、枣饮、枣芽茶及枣木工艺品、枣叶饲料上下功夫,走“产品差异化”发展之路,避免同质化竞争风险,提高原枣转化率,增进枣农收入,加大培育力度,进一步发挥其更大的效益。
枣木香菇、枣芽茶、枣花蜜作为临县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使传统红枣产业逐步发展红枣林差时“立体经济”,夏季卖嫩枣芽叶,秋季卖红枣成品的新业态,枣农的红枣收入从一季增收变成了四季增收,提升了他们对红枣林管护的积极性。
在枣芽茶方面,可以依靠茗玥枣芽红茶形成一条脱贫致富的完整产业链,由阳府井集团电商园区负责产品的线上线下销售--山西茗玥茶叶有限公司负责生产加工--乡政府负责协调--合作社负责对接收购--村委负责协调枣树种植管理指导--枣农负责嫩枣芽/叶的采摘。
在枣木香菇发展方面,食用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的14个企业,通过合理分工开展一体化经营,充分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独特优势, 切实推动食用菌产业进一步优化,提升食用菌种植户的专业技能,使临县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安全化、高效化转型升级。
三、要突出科技支撑,着力塑造品牌。
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红枣产业的科技和品牌支撑有了长足进展。由中国工程院李文华院士牵头,和临县红枣产业局合作共建“临县红枣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做好临县红枣历史文化的发掘与国际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红枣林下经济的研究与试验示范、红枣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其次,搭建展销会、博览会等宣传平台,全方位宣传“临县红枣”公共品牌。扎实推进有机产品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全县2万亩红枣林已连续三年取得有机转换证书,今年可取得有机认证。临县红枣远销台湾、出口东南亚等地。
省农业农村厅驻村工作队协助申报“临县枣花蜜”地标品牌、协助在大禹乡落地“山西省蜜蜂特色小镇”、协助申报“香菇产业联合体”项目、协助阳府井枣芽茶列入了“山西六大药茶”,为打造红枣产业新业态、塑造新品牌打下良好基础,推动枣产业新业态优势互补,良性循环。目前,枣花蜜和枣芽茶发展势头很足。
习总书记今年在视察山西时寄予厚望:“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临县的红枣产业已经开始多种业态同时推动,坚信一定能蹚出一条振兴之路。
(作者单位:省农业农村厅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