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县域·离石

80后第一书记贾莹的“三心”工作法

□ 张晋晋

贾莹询问村民的吃水问题。 张晋晋 摄

贾莹给村民讲解帮扶政策。 张晋晋 摄

“驻村就得放下架子沉下身子,把自己彻底变成农村人。”贾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于扶贫,驻坪头乡呼家山村第一书记贾莹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他用真心、决心、信心赢得村民信任和支持。

2018年1月,32岁的贾莹刚转为正式党员不到一周,主动请缨来到扶贫一线,踏上了离石区十四个未脱贫村之一的坪头乡呼家山村这片土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此,这位年轻小伙子紧紧围绕第一书记五项工作职责,扎根于田地之间,阔步走在呼家山村的脱贫致富的道路上……

真心:摸村情,转角色,成为村里人

呼家山村山高坡陡,地处偏僻,十年九旱,属典型的纯农业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全村在册人口213户52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3户133人已经全部脱贫。常住人口多为孤寡老人,扶贫任务相当艰巨。

“一个毛头小伙子来搞扶贫,到底行不行?”村民在观望。

如何尽快转变角色,投入新的工作中,是贾莹初来乍到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为尽快摸清底子、进入角色,得到民众的信任,他换掉皮鞋、戴上草帽,一头扎进群众中,进田间、入农户,听民情、解民忧,话扶贫、谈发展,光工作笔记就记录两大本子……很快,他对全村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及贫困户情况做到了心中有数。

“白天挨家挨户到贫困户家中了解家庭情况,闲暇时间就加班整理资料,这么拼命就是为了甩开村民认为我就是来基层‘镀金’的印象。”回忆初到呼家山的日子,贾莹感慨万千。正是由于这份用心,为他履行好第一书记“一宣六帮”的岗位职责,推动呼家山村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调查研究、商讨论证的基础上,呼家山村党建工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计划等相继出炉,贾莹和支村“两委”提出了以“订单种植、规模养殖、转移就业”的脱贫路径,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先锋带动、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决战脱贫攻坚,把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两年干下来,呼家山村全部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70元提高到9220元,贫困发生率由25.4%降到0%,脱贫效果明显。

“别看贾书记年轻,干工作却很热心,全村的沟沟坎坎他都跑遍了,我们有事没事总爱找他说说。”很快,呼家山村的村民们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决心:强党建,打基础,村民得实惠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贾莹一方面以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原先懒散的支部,通过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充分唤醒党员的党性意识;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开展“蒲公英计划”,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到脱贫带动中,充分发挥了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对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在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政务代办岗等岗位,很好的将党员群众团结在支部周围拧成了一股劲。

为了凝聚呼家山村民的脱贫合力,贾莹与扶贫工作队组建了一对一帮扶队伍,逐户分析研判敲定因户措施,组织村民观看“吕梁山护工脱贫事迹”等脱贫纪实片传播新时代新特色新思想,唤起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的呼家山村,党员找到了主心骨,老百姓有了依靠,会议和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呼家山的发展方向也随着大院里的讨论声而逐渐清晰。

为了给呼家山村实现“造血功能”打好基础,贾莹因户、因人精准把脉开方多方面施策,为呼家山的贫困群众“量身定制”了脱贫六大举措。针对低技能务工群体,实施技能扶贫工程。结合不少村民因缺技能和就业渠道的实际,离石区食药监局协助联系餐饮企业,为村内薛文等12位闲置劳动力提供厨艺提升培训,并推荐就业岗位,让村民们有了稳定脱贫的“一技之长”;推动易地搬迁,强化就业跟近。雒谈洋等5户6人满足易地搬迁政策,为了让他们不仅能够“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联系了易地搬迁点所属街道办的育民食品配送公司等3家企业,为6位村民提供了就近就业岗位。创新种植模式,确保农业增收。呼家山是纯农业村,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发展种植业为主,贾莹组织农户参加旱作农业技术培训,并与东裕薯业等3家企业与种植户建立订单合作模式,利用禾木田园电商平台及订单种植销售各类农产品2万余斤,确保30户种植户销售渠道畅通的同时户增收1000元;开设公益性岗位,解决闲置劳动力。在村内设立了核桃林管护员,光伏清洁员、环境卫生员、护林防火员等公益性岗位,解决了雒晏宏等5户闲置贫困劳动力;兴建农民合作社,推动规模养殖业。鉴于以往多是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在贾莹的建议下,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扶贫户”的新模式,建立了新鑫农业合作社,帮助贫困户学习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如今,已吸纳了10户贫困户进行规模化养殖;针对无劳动力群体,实施减开支战略。利用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的“便民服务岗”定期集中办理相关惠民手续,一年来,组织了3次义诊送药、2次免费理发等公益活动,为行动不便贫困人员提供便利的同时有效减少了额外开支,降低生活成本。

如今,呼家山村的乡亲们都说:“村里来了第一书记,让大家真正看到了希望。”

信心:抓产业,办实事,脱贫奔小康

用情帮扶,是贾莹一直不变的初心,“衡量帮扶工作是否有成效,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群众得到了多少实惠”,是贾莹始终践行的帮扶理念。

呼家山村因排水占地等纠纷烂尾两年有余的村通公路,今年雨季两次被大水冲毁,严重阻碍了村民出行。面对棘手的纠纷,他当众下决心全面贯通该路。村民们纷纷摇头:“要是路那么好修,早就修了。”贾莹说:“如果什么事都那么容易,还要我这个第一书记做什么?”他一次次地去交通局协调修路事宜,一次次与涉事村民耐心沟通,终于化解多方矛盾,通过党员商讨会制定了村级占地赔偿标准和合理的排水方案,共投资220万打通了呼家山的“小康之路”。

山大沟深的呼家山,至今仍然靠旱井储水,缺水和水质差严重制约了呼家山村民生活和生产的发展。为解决呼家山的“两不愁三保障”,贾莹在2018年推广了集雨硬化工程的基础上,2019年动员天利和石料厂投资80万元为村内开挖了620米的深井;2020年初通过多次沟通解开了呼赵家山两村之间因多年前的矛盾导致联村饮水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的症结,打破了因缺水制约发展的瓶颈,村内4家养殖场、1个晋谷21号种植基地等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为改善民生工程,贾莹积极争取民生项目资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投资20万元修缮“六个一”阵地建设;投资80万元实施了环境卫生整治工程,对村内3000多平方米的残墙断壁进行了修缮,美化了道路两旁的1000平米文化墙;投资10万元新建了标准卫生室;投资15万元硬化了户通道路1500米;投资10万元新安装路灯20盏。

贾莹深知,要想在小康路上不掉队,找准发展路子才是关键。经过与村“两委”班子反复论证,制定了村级发展规划蓝图,决定以科技渗透,产业兴村。一是利用荒弃土地建立了100千瓦光伏发电站,于2018年入网发电;二是在原有1000亩核桃林高接嫁优的基础上对全村1647亩核桃林实现了提质增效全覆盖;三是家庭联合养殖,促进“三农”发展。3月份成立修建了500头规模的新鑫农业合作社养猪项目,现已入圈200余头种猪。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电商平台第一单呼家山青皮核桃远销广东,到网络月销售各类农产品2000余斤;随着贫困户薛军平走出山西到青岛做护工,再到12名贫困群众提升技能走上就业岗位;随着620米深井涌出第一滴清泉,到17户危房改造、26户易地搬迁户全部入住,随着23户扶贫贷款入股企业到14户贫困户自贷创业……呼家山的家底逐渐厚实起来,群众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小日子也越来越好,一幅脱贫致富的小康画卷已徐徐展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个个鲜活的数字,浸润着贾莹的真情和汗水,一张张满足笑脸,是贾莹续前行的动力。

贾书记说:“在村子里呆久了,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融入了生命中。现在回城里呆上两天就急着下村,村子里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办呢,咱不能辜负了老百姓们的重托。”朴实的话语饱含了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