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仙洞洞口外西侧,放着一块横碑,碑刻七律一首,诗题《白马洞祷雨》,诗句如下:
春郊联辔访仙踪,
洞口桃花色正浓。
白马已随黄鹤远,
苍虹犹见紫苔封。
重峦殿古悬云榻,
绝涧崖空泻石淙。
为报山灵元应祷,
甘霖时沛慰三农。
这首诗既写出了春天郊外的景色,也描绘了白马仙洞的神姿仙态,还抒发了作者希望天公降雨,使农民免遭旱虐的心情。
诗的作者是永宁州的父母官许天球,清光绪《永宁州志》记:“许天球,南直婺源人,万历五年以举人知州事,守正不阿,政声卓著。寻迁绍兴府同知。”
许天球是明代后期的人,老家是江西上饶的婺源县,明神宗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派到永宁任知州,四年后离任。这首诗写于他任永宁知州的第三年。
春天,他带着同僚来到九凤山,正是山桃花盛开的时节。他想象着远走高飞的白马,欣赏着郊外的景色,看到洞阳观的殿阁的奇伟。
今天出来,是与州民们一同向洞主祷告,祈求苍天降雨,缓解春旱,拯救禾苗,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农民过上食饱衣暖的光景。
根据史料的记载,许天球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好官,在永宁州的政绩优秀。从他的这首诗来看,应该真的是一位德才兼备、体恤民情的州官。
这首诗写于明万历朝的前期,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躺在十三陵的定陵里那一位,他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登基的前十年,大臣张居正执政,国家兴盛,社会经济繁荣,史称“万历中兴”。可以说,那时的城乡面貌有点唐代开元盛世的样子。明诗中描写万历前期的乡村生活景象是令人羡慕的:“忆昔村民千万家,门前榆柳荫桑麻。鸡鸣犬吠满深巷,男舂女汲声欢哗。”
诗中最后一句所说的“三农”,当然不会是今天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那时是用春耕、夏耘、秋收这三个农忙季节比喻辛苦的农民。
明代,爱民如子的好官,不乏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