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仙洞洞口东侧,一通明代石碑嵌入墙壁,碑高1.6米,碑额“重修渊济殿记”。碑文标题是“重修洞阳观碑记”,镌刻的文字还比较清晰。
这通碑刻于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距今545年。宪宗是英宗的儿子,英宗一点儿不“英”,就是曾被瓦剌活捉后放回来的那位。英宗的儿子宪宗比他强多了,孙子孝宗更好些。明代中期,宪宗成化和孝宗弘治两朝算是朝政不错的时代。
这通成化碑的碑体不大,但碑文中留载的史料不少,叙述了白马仙洞的许多内容。碑文中有几处文字值得关注:
一、记述白马仙洞“距城二舍许”,古时一“舍”合30里,也就是有60里之遥;现在的“里”比古时大些,相当50华里,那时的里约合今天的410多米。
二、记述“唐时有白黑二马出入洞府”,而后来传说只有白马入洞,与口传故事略有出入。
三、洞外景点记有“海子滩”,与现在王营庄村南海滩两侧的“南海沟”“北海沟”,显然有关联。
四、碑文记:“至正丁未燕京长春宫道士宋公号披云真人”重建“渊济仙王宝殿”,这事发生在洞阳观内元代梯形碑的12年之后,公元1367年,元代灭亡的前一年。当然,道家不关世事,还是修观建殿。
五、碑文中有:“天顺甲申山右岁值亢旱,方伯殷公不遑睱食,帖命本州道正司道正任道坚赴司祈祷,应命经过是祠,虔诚默祷,至彼设坛,不三日而霖雨。”这是对道家祈雨成功的记述。此处的天顺甲申年,是天顺八年,即公元1464年。“山右”,即山西。“方伯”,是地方长官殷大人,对旱情忧心忡忡,寝食不安,派任道坚前往。本州道正司是指永宁州道教的主管,设坛祈祷,不到三天就降了雨,以此说明道法的灵验。
这篇碑文的作者是石州儒学训导刘逊,相当于永宁州官办学堂的校长;书写者是监生薛俊。首位布施者是知州李逢春,立碑者是任道坚等八人。任道坚先生,曾在洛阳玄都观“修造”,颇有来头。
碑文共26行,每行60余字,共1300余字,其中正文20行,约1000余字。
碑文中对九凤山和白马仙洞景物的描写相当生动,正文最后对皇帝的歌颂和洞阳观的简单记叙,都用四言韵句,颇有夸张,这是碑铭普遍的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