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一场大病掏空了大半辈子的家底。出院不到一年,赶上了国家好政策,办理了慢性病医疗证,日后住院吃药费用减了不少——
见到杜亮则老人是在离石区吴城镇街上村的村委会办公室。花白的头发、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皱纹,一身卡色套装沾满灰尘。老人拄着拐杖颤颤悠悠地坐在了村干部给他搬来的椅子上,长满老茧的双手把草帽紧紧抱在怀里,有些浑浊的双眼好奇地望着记者,清了清嗓子打开了话匣子。“走不动了,但是我还是要来,我要感谢共产党,感谢国家,感谢新时代。”
杜亮则老人一连说了“三个感谢”,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是沧桑的脸上难掩激动的心情。
年近七旬的杜亮则是吴城镇街上村人,家里有两个儿子,老伴身体还算可以。2014年,老人突发脑梗,突如其来的急症吓坏了家人,家人急忙将他送至医院,经过一番抢救,命是保住了,但是还不等着下病床腿脚不灵便起了,落下了后遗症。
“那次是我这辈子住院最长的时候,在医院花费13万多元。13万呀,我这一个农民家庭,这个数简直就是天文数字。”杜亮则至今回想起来,还是有些激动,“那个时候住院也可以报销,但是报销比例不高。那一次大病我自己花了有六七万元,虽然减少了够一半,但还是承受不起。”
好几万元的医疗费用,掏空了杜亮则大半辈子的家底,对于一个普通的农民来说,这样的花费无疑是寅吃卯粮,本就贫穷的日子更加捉襟见肘。
因为一场大病,一大家子的正常生活被打乱。虽然出院了,但是后续的医药费每年花费也不少。为了给杜亮则凑足医药费,一家人四处跑动,费尽心力。“那段时间,病情反反复复发作,头昏恶心没办法睡觉,就连做梦都是梦见自己住在医院没完没了的输液,正喘不上气,护士又给端来三种降压、抗血栓的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那段时间,杜亮则就觉得自己就是拖累,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眼前的杜亮则,身体已经恢复良好,也有了点精神。“2015年年底的时候,我和老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可领到3000元的健康扶贫补贴。前年还办理了慢性病医保证,有一次住院吃药3000多元花销,愣是给报了2700多天,我自己只花了一点点。像以前吃药,一天要花两块钱,现在有了报销,一天一块也用不着。”说起这些,杜亮则又显得有些激动。
今年疫情期间,街上村党支部书记白雪兵接到了一个电话,“白书记,我是村东头的杜亮则,我要捐款。”一听是杜亮则,白雪兵最熟悉不过了,这些年老人住院的事情白雪兵一清二楚。不一会儿,一辆轮椅缓缓推进村委会的大门,老人坐正身体,从上衣口袋摸出了一个绒布黑袋子,把皱巴巴的100元,郑重地交给了在村委会值班的白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