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 刊

张存亮:老百姓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了

□ 本报记者 马温博

“我记得以前这里就是一大片玉米地,冬天光秃秃的,很荒凉。现在你看这一排排的小楼房多漂亮,院子里绿茵茵的多舒服,平坦的水泥路直接通到了家门口,这里安置的居民以前可都是在山上的土窑洞里住着哩!这居住环境真是今非昔比啊!”跟随“我看脱贫攻坚新成就”观摩团参观的原市农经局局长张存亮因为年事已高,已经多年没有回过临县老家。看到沧桑巨变的家乡,他一路在感慨:是脱贫攻坚的好政策让老区旧貌换新颜。

张存亮口中的好政策,具体说来就是我市在攻坚深度贫困壁垒中持续推进的易地扶贫搬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持续聚焦“人钱地房树村稳”7个问题,统筹推进“六环联动”,利用新村旧村两种资源,开辟产业就业增收渠道。全市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87个,791个贫困自然村、11.26万人全部搬迁安置到位。同时,为了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脱贫目标,我市不断完善搬迁小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扶贫车间、产业园区,开设技艺培训中心,为搬迁群众的后续生活、工作提供了可靠保障。目前,87个安置点配套55个扶贫车间、34个产业园区,落实产业就业保障3.76万户,保障率92.1%。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除了家中的水、电、暖、气、网络设施等一应俱全,像兴县的蔚汾景苑社区里还设置了民政、社保、就业、教育、老龄、卫生等服务窗口,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办理各种日常业务,真是太方便了。还有岚县的易居苑社区,专门为搬迁群众开设的制衣车间和面塑技艺培训中心,不仅解决了就业还能学到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好多搬迁群众都靠着这门手艺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大城市,还有的获奖了呢。当年的贫困户如今物质条件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在张存亮看来,从山沟沟搬到城市里,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还有幸福指数的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