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县域·方山

清廉节俭

于成龙廉政文化园。 肖继旺 摄

于成龙在福建生活了一年有余,仍然保持着清廉节俭的风范。

臬台和藩台都是省内高级官员,下属官员很多,手中的权力也很大,按照官场惯例,有很多收礼纳贿的机会。于成龙对这方面十分注意,严厉禁止下属官员给自己送礼。同僚之间的礼节性来往,也只限于橄榄果和蒲葵等价值不高的土特产。

福建是沿海地区,码头上经常有外国商船停泊贸易。清政府在这方面有严格的限制,外商们为了打通关节,多买多卖,也势必要向主管的官员重金行贿。官员们趁这个机会发点洋财,对外商、对百姓、对国家其实都没有坏处。于成龙升任藩台后,主管对外贸易,也成了外商们行贿的对象。他严于律己,绝不受贿。外商们最初以为于成龙胃口大,嫌礼品送得太轻,就加倍行贿,于成龙仍然不受。外商们借验货之机,拿出一些价格高昂的香料,请于成龙品评。按惯例,这些东西验过之后就留在衙门里了。于成龙只是拿起来闻一闻,辨别一下货色,然后就让外商拿回去。外商们感叹道:“天朝洪福!我们走遍天下,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清官。”

布政使衙门的大堂名叫“紫薇堂”,于成龙专门撰写了一副廉政对联,挂在堂上。联语云:

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

一丝半缕,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

这副对联写得很精彩,也很有于成龙的思想特色。一是禁止贪污,一是禁止浪费,“披枷戴锁”说的是朝廷的王法,“男盗女娼”说的是因果报应。这对联,既是警示自己的,也是警示属吏的。当时,于成龙负责全省财政和军需,经手的银钱有上百万两,他自己和广大属吏都面临着巨大的廉政考验。而于成龙要做到的,就是一分毫不出差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