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信义遗址发现4000多年前窑洞式建筑

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陶窑1座,传递出人类居住信息

发掘后的信义遗址

清理后的房址

白灰墙裙

本报讯 (记者 冯海砚) 11月7日,记者来到位于离石区信义镇信义村北的仰韶晚期至龙山时期遗址,具体了解其发掘过程和收尾整理工作。

据介绍,本次发掘共揭露房址13座,灰坑5座,陶窑1座,传递出人类居住信息。根据考古人员对出土器物的研判和测年数据的分析,确定其年代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和龙山时期,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建筑基址为成排分布的窑洞式房子,保存较为完好,体量规模较大,典型遗迹单位为F1、F2、F5、F6、F7、H3等。其中F2、F5为前后套间,其余为单间。该遗址的发现为探索新石器时代末期中原与河套两大区域文化交流、互动融合以及不同建筑模式的空间分布提供了翔实资料。

F2后室底平面为圆角方形,剖面为袋状,南北长475cm,东西宽410cm,地面抹白灰,中部有直径1米的圆形火膛,地面上残留较多的陶片、兽骨及部分人骨等,西北角有一圆形储藏坑。前室底部南北长480cm,东西宽510cm,地面未抹白灰,门道宽0.9米,踩踏面保存较好。出土可复原(接近复原)的陶器13件。器形以夹砂深腹罐、小口高领罐为主。这些器物均出土于房址地面上;F6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口小底大,南北长600cm,东西宽440cm,门道位于西部。四壁及底部均抹白灰,地面中部有一圆角方形灶;F7底部平面为圆角方形,门道两侧及墙壁四周均抹白灰墙裙,高度约90—106cm。房址中部有一圆角方形、抹有白灰面的火膛,南北长136cm,东西宽126cm。龙山时期的遗迹单位为F13。房址门道被破坏,残留部分底平面为圆角方形,地面抹白灰。中部有一直径1.2米的圆形灶坑。填土内出土较多的鬲足、鬲口沿残片,此外还有蛋形瓮足、甗腰等残片。

据省考古研究院民族融合研究所负责人赵辉介绍,该遗址发现的房址和灰坑,除F13属于龙山晚期以外,其他房址和灰坑出土陶器主要器类与以陕晋豫交界地区为核心的典型庙底沟二期文化差别明显,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但从文化编年和测年结果看,相当于庙底沟二期文化时期。

2019年,在离石发现了德岗遗址,那里也传递着史前人类居住的信息,留下了七座史前时期的五边形房址,此次发掘的信义遗址也同样在吕梁地区。吕梁市文物考古调查勘探队队长刘吉祥介绍,德岗遗址早于信义遗址1000多年,建筑风格也不相同,后者的房子基址是成排分布的窑洞,在近年来山西的考古发掘中鲜少看到。“这些房址全部为土构建筑,先民们充分利用山梁断崖,在土梁边缘地带挖掘了底平面为圆角方形、上部为穹窿式结构的土窑洞,并且依自然地形成排分布。每座窑洞前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活动空间和将他们串联起来的路面,构成一个完整的小型聚落。”由此推断,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是古人类聚集而居的地方,“保存最好的窑洞现在高度还有3.3米,墙壁四周均抹白灰墙裙,可以说是‘豪宅’。”

虽然是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项目,但是发掘过程中始终坚持多学科合作和科技考古理念,项目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设计了聚落与社会研究的几大课题。运用网格化系统采样方法,对所有房址和灰坑进行采样,通过浮选、提取植硅体、土壤微形态、稳定同位素、石器微痕分析等鉴定、检测和分析技术, 尽可能获取先民活动留存下的信息。同时对白灰地面和墙裙、灶等关键位置选择破坏性小的方法进行局部解剖,了解房子的建筑技术和使用过程。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可以初步了解到信义遗址内部的生业经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