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树要种,林要管,种是基础,管是保障。
近年来,我市在持续开展植树造林工作的同时,广泛宣传林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增强社会各界保护林地的自觉性,在全社会营造出保护林地、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良好氛围。同时,把乡村振兴、经济发展与林业建设结合起来,实施乡村绿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宜居的生态乡村,同时积极发展林下产业、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产业、森林旅游等涉林经济,让良好的生态环境产生与之相适应、相协调的绿色经济,促进林业循环发展。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西部,境内沟壑纵横、梁峁交错。脆弱的生态,贫瘠的土地,是吕梁人长期面临并着力破解的两大难题。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是吕梁山区生态治理的唯一途径,也是吕梁历届市委、市政府常抓不懈的工作之重。特别是吕梁市委、市政府围绕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与脱贫攻坚“两场战役”的奋斗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全力推进国土绿化、生态建设,使一片一片的绿色在吕梁千沟万壑迅速延伸。
现如今,吕梁有林地面积增长了10.87%,达257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增长了17.76%,达816.56万m3,可吸收1494.3万吨二氧化碳,释放1322.83万吨氧气,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60.04%增加到现在的67.5%。
十年要树木,管护是关键。近几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以来,全市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林地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全市林业部门成立专项领导组,明确职责分工,实行分管局长、资源科长、林场场长、设计队长和派出所长的“五长负责制”。在森林资源管护报告上实行管护员、站长、分管场长、场长、所长“五联报告卡(单)”制度。
根据工作要求,结合吕梁实际,建立健全林地资源管理15大项60小项管理制度,并将各项制度统一制作成版面130余块,悬挂上墙,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统一印制管护协议书、验收卡、森林管护记录簿等,规范管护站各项资料样式;通过采用不同层级、不同指标对基层林场、管护站、管护人员进行考核评价。“用制度管人,规范管护员的工作。“我们组建了森林资源监督管理、森林公安、一线管护、森林消防专业队四支森林资源管护队伍。”吕梁林业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制度的完善,管护责任体系的建立健全,为森林资源提供了规范管理的安全保障,科技手段的运用为资源保护插上了科技智慧的翅膀。
与此同时,全市针对林木管护点多线长、监管较难的实际,我市积极争取国家森林管护政策支持,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开发护林员、森林防火员等公益岗位8100个,全市落实森林管护员89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八成以上。全市建立了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了“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生态护林员管理机制,为全部护林员配备了GPS巡护定位系统,市人大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封山禁牧的有关决定,科学确定禁牧区,全面落实林长制,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纳入常态化、法治化轨道。
数据显示,吕梁林局辖区内主要河流,与2010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降低了48.15%,土壤侵蚀模数降低了48.63%,土壤浸蚀量降低了54.29%,每年减少流入黄河的泥沙190万吨。植物资源由2010年的94科、约230属、400余种增长到2020年的98科、423属、793种,动物资源由2010年的19目53科132种增长到今年的27目71科234种。
如今的吕梁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民生工程更是深得人心,每年可带动当地居民近200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
在天然林保护修复事业中,吕梁林局将立足新起点,精心打造“六大品牌”:厚植生态优势,创建林草融合品牌;加强科学经营,创建提质增效品牌;依托区位优势,创建生态康养品牌;强化科技支撑,创建科技兴林品牌;推进机制创新,创建资源管理品牌;对标美丽林区,创建现代林草品牌。
近几年来,围绕在一个战场上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总目标,以国家和省级林业重点工程为抓手,以统筹推进“五个一批”和“三个一百万亩”为核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国土绿化,整体推进生态扶贫,完成退耕还林209.13万亩,涉及108个乡镇、1141个村委、263103农户、787303人,其中贫困户89341户、260078人,贫困人口人均年可增收1000余元。累计有2219个次合作社通过议标参与造林绿化,共承担造林任务247.66万亩,参与造林的务工人数56067人次,其中贫困群众40363人次,人均可增收6000元以上。坚持选聘建档立卡贫困护林员,目前全市森林管护员总数达到8071人,其中贫困管护员6619人,占管护员总数的82%,人均年工资6000—10000元。
除此之外,加强全市1401.8万亩林地资源管护,将林业重点保护地纳入红线,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去年3月起,利用林地变更数据平台,结合林地年度变更工作对已经落界的国家级公益林界线、地类、区位重新进行了核实。根据省林业厅关于山西省永久性公益林区划界定的有关要求,从去年10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对我市符合省级公益林条件的地块进行了区划界定,全市界定省级公益林面积112.58万亩,其中国有面积97.01万亩,集体面积15.57万亩。全市永久性公益林面积达到376.85万亩,进一步完善了永久性公益林基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各县正抓紧编制县级永久性公益林保护实施方案,建立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落实补偿资金。将划定后的永久性公益林面积作为我市生态法治建设的红线和底线,实行严格保护和管理。同时将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的永久性生态公益林纳入森林保险范围。
今年,持续助力林业生态保护扶贫。进一步落实扶贫政策,完善“县建、乡聘、站管、村用”的生态护林员管理机制。增加贫困管护人员比例,优先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全市落实森林管护员8954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管护员7352人,占管护员总数的82%。并对新聘用的贫困护林员推行互助帮扶的片区负责制,由管护队伍中留用的熟悉政策、业务能力强的管护员作为片区负责人,管理帮助由新聘用的建档立卡贫困管护人员组成的管护责任片区,共同管护,不留空当,全面提高管护能力。
进一步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提升管护人员综合素质。完善了管护队伍、管护设施、管护制度建设,对管护人员基本信息统一登记、建卡、造册,以县为单位,统一管护人员上岗标识。2018年市级对820名管护人员集中进行了培训,全面提升了管护人员素质,使管护人员做到管护地块清楚、管护职责明确。加大了对管护人员的考核力度,实行了管护成效与工资挂钩的管护制度。同时以森林管护装备统一化、巡护机械化、监管科技化、设施标准化、职能综合化、管理信息化建设为目标,汾阳、离石、兴县、中阳、柳林等县市区推行使用了森林管护GPS巡检系统,进一步加强了管护能力建设。
以森林管护站、拉网围栏、管护标牌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设施管护。鼓励以林地流转、股份联办等形式发展家庭(股份)林场3个、林业大户58户,全部实行了自主管护。鼓励国有林场托管经营所辖区域插花及毗邻的非国有公益林面积0.49万亩,签订意向管护面积2.96万亩。基本形成了以设施管护为基础、集中管护与自主管护相结合、委托管护为补充的森林资源综合管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