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进入历史交汇点上,重点研究“十四五”规划问题并提出建议,将“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统筹考虑,描绘未来发展蓝图,明确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站位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意义重大而深远。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切实担起政治之责,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战略观和方法论,对标对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在深学细悟中提高政治站位,在胸怀全局中强化使命担当,在谋划蓝图中汲取奋进力量,高质量编制好全市“十四五”规划。
一、学深悟透,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规划编制的重大意义
(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开启国家现代化新征程的科学指引。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闯过暗礁险滩、破浪前行,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雄韬伟略、为民情怀和卓越能力。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指挥谋划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体现了赓续辉煌历史、完成现实任务与引领未来航向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接续“两个百年”、统筹“两个大局”与构建“两个循环”的高度统一,体现了新发展目标、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格局的高度统一,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国家前途命运与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度统一,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
(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全省“转型出雏形”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指出了山西转型发展的谋局之道、破局之钥,为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深刻理解山西在全国格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八个定位”和“十四五”转型出雏形“十个方面标志”,深刻把握推动“八个转型”、加快“六新突破”、实施“十大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必将进一步激励全省上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金光大道砥砺前行。
(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吕梁实现“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议》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战略任务,有利于我们紧紧抓住中部地区崛起、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战略机遇,更好地发挥煤电铝、白酒等能源资源优势,加快畅通内循环、融入外循环。《建议》提出一系列乡村振兴重大政策举措,有助于我们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强做优八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打造名特优功能食品和枣芽茶等特色茶品生产基地。《建议》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重要目标,旨在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为吕梁“十四五”补齐弱项短板提供了解决方案。《建议》站高谋远、统揽全局,为我们开启新征程、迈向新目标、续写新篇章提供了方向指引。
二、对标对表,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描绘“十四五”规划蓝图
“十四五”规划编制事关吕梁长远发展,对做好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工作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关键性作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牢记领袖嘱托,以思路为“魂”,以框架为“骨”,以规划内容为“肉”,胸怀“两个大局”,落实“五个坚持”要求,把“十四五”规划编制成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政治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规划、开启新时代新征程的务实规划。
第一,科学设定规划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事关全省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为新时代山西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赋予了重大使命。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主动服务和融入发展新格局,要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围绕落实“抓好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做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五大任务一体推进落实。实践证明,这五大任务契合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提出的“蹚出一条转型发展新路”的指示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要求,是“十四五”规划编制的主题。我们要树牢“一盘棋”思想,深刻认识省委对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重大部署,深刻认识蹚出一条新路是吕梁发展的迫切需要,聚焦“转型出雏形”系统深入研究,编制好我市的“十四五”规划。
第二,精准规划吕梁发展路径。“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吕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总遵循,对标省委提出的“四为四高两同步”重大思路和要求,树立“山西要转型,吕梁勇争先”的强烈意识,聚焦“六新”突破,科学设置转型路径,这是我们编制“十四五”规划的主线。要坚持用创新发展解决动力问题、用协调发展解决不平衡问题、用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用开放发展解决内联外动问题、用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通过规划实施,全面推动吕梁经济工作和各项事业高质量转型发展。
第三,准确把握规划编制流程。“十四五”规划编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跨度长、涉及范围广、工作要求高,每项重点任务都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要按照资料收集、理清思路、搭建框架、填充内容、沟通研究、规划衔接、征求意见,规划形成“八步走”的步骤和环节,把握时间节点,落实保障措施,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努力把规划编制过程变成清晰认识自我的过程,变成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过程,变成全力争取上级支持、争列上级规划的过程。
第四,统筹谋划规划项目盘子。坚持“进入国家和省规划才是硬道理”的理念,围绕“六新”谋划重大项目,抓紧做好前期工作。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按照市委四届九次全会安排部署,精准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重点围绕综合交通、能源、物流等基础设施谋划项目;按照“九大产业集群”布局要求,聚焦煤电铝材、煤化工、白酒、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发展,拓展5G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来谋划项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谋划项目;围绕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和增强承载能力来谋划项目。要把规划项目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储备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动态滚动管理,选择部分重点项目纳入国家、省重大前期工作项目推进计划,落实开工建设条件,形成一批“对上能争资、对外能招商、对内能推动”的“十四五”发展项目储备,争取谋划的项目能上马、可落地。
三、紧扣主题,奋力开启新时代吕梁转型发展新征程
牢牢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科学绘就“十四五”转型出雏形的发展蓝图,集中精力办好吕梁自己的事,确保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一)蹚出转型发展新路径。主动融入“双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筑“六新”现代产业体系。锲而不舍推进铝镁新材料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电价洼地、全国铝镁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和山西省电力体制改革先行示范区“一地两区”。构建绿色能源体系,推进煤成气增储上产,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大力发展白酒、新材料、大数据等重点产业,引导我市在新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中切“蛋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化文旅融合,聚力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
(二)塑造创新驱动新优势。把创新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和带动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把改革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内生动力,打造一批改革的突破性工作和改革亮点。把质量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主攻方向,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动全市实体经济进入质量时代。把开放作为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重要途径,把引资与引技、引智结合起来,布局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
(三)构建生态文明新格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带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坚持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全面实施黄河流域吕梁段生态修复,建设黄河流域生态高标准保护示范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引导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向节约、绿色、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
(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继续保持攻坚态势,把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好、把农村产业革命深化好、把乡村振兴衔接规划好。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等重点任务,实施“生态吕梁·绿色产品”品牌工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态有机种养,加强品牌创建,提高产品附加值。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大力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业高效发展。
(五)打造幸福城市新形象。聚力城市经济小循环,加快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提档升级。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推进区划调整,着力破解“一市一区”格局。积极推进5G等新技术应用,做强数据中心,打造智慧城市。
(六)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着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抓好安全生产、信访、金融等领域的风险防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进“三零”单位创建,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