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圆梦”路上的“追梦”人

□ 解德辉

这是一个来自吕梁山区,48位同学,于1982年10月17日踏入吕梁师专大门,攻读汉语言文学而组成的中文班;这是一群怀揣青春梦想,筑梦文学殿堂,感恩不懈奋进的追梦人;这是自2008年由48名同学发起在母校设立首届“圆梦文学奖”,接续举办了13届颁奖典礼。在期许中播下文学种子,在浓郁文化沃土中迅速发芽、生根并茁壮成长。从起初囿于中文系的一个奖项,成为涵盖吕梁学院的一项文学大奖,进而拓展到“圆梦助学金”“圆梦讲堂”“圆梦书屋”等系列性的文学活动,彰显了“圆梦母校,激扬青春,传递薪火,播撒希望”的大美情怀;一座吕梁山,一所吕梁师专,一个中文班,一群追梦人,在“追梦”“圆梦”路上,传递着一代学子对母校的感恩与回报,传递着一代追梦人的坚守与担当。                                                                                                           ——题记

初冬时节,吕梁师专85届中文班的48位学子迈着轻松愉快的矫健步伐,怀着重返母校的美好心情,走进第13届“圆梦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梦回“1985”,勾起了一幕难忘的回忆;感悟“圆梦文学”,记录了一段追梦的历程。

梦回“1985”

1982年,来自吕梁山的48位学子怀揣大学梦想,踏入吕梁师专大门,开启了“我的大学”生活。

吕梁师专,坐落于吕梁行署所在地离石城郊的后瓦村,背山面河,清静幽雅。当年,学校还不是一所独立的大专院校,全称为“山西师范学院吕梁专科班”。1978年创办,首届寄读于汾阳师范,第二届寄读于吕梁地区教师进修学校。1980年,学校在东川河滩圈地81亩开辟了新校址,1981年新生迁入新校区,从此吕梁师专才有固定的校园。1984年,正式成立“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吕梁学院前身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1989年6月,由原“吕梁师范专科学校”和“吕梁理工专科学校”合并而成。2010年1月,吕梁学院升格为省属地方性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如今,吕梁学院为山西省“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候补高校”,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省市共建高校。

1982年,处于创建期的吕梁师专,校园仅有一幢三层教学楼,还是集教室、办公室、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为一体;一栋三层学生宿舍楼,还是男女生混住,男生住1楼,女生住2楼。宿舍阴冷潮湿,屋顶布满水珠,时人戏称“水帘洞”。学校没有餐厅,学生吃饭,男生围一群蹲地而食,女生碍于面子跑回宿舍吃。学校每月发给学生17.5元32斤粮的饭票,学生每天啃馒头或窝头,要么吃着大米或喝着小米饭,外加土豆、黄豆、南瓜菜。住着“水帘洞”,啃着“窝窝头”,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生活,随之被紧张的学习生活所取代。

80年代初期,正值举国上下百废俱兴之时,生逢其时,幸遇恩师。在“振兴中华、从我做起”时代精神感召下,在任元恩、李旦初等校领导和一批严谨治学、为人楷模的良师引导下,同学们忠实地践行着“高瞻远瞩、博览多思”的校训,沉醉于每一节生动、新鲜的课堂上,陶醉在绚丽多彩的文学殿堂里,对未来充满美好期盼。

曾记得,从举办班级朗诵会到参加学校普通话朗诵竞赛,从学习运用普通话到参加全校演讲赛,迫使同学们台下暗自苦练,台上精彩亮相,一时间,羞答答的土里土气的家乡话日渐被颇为流利的普通话所取代。学校开展“三字一话”(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普通话)基本功训练,同学们除参加朗诵训练外,还坚持苦练书法,激发了不少同学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三年里,同学们攻读了17门主课,听取了24位老师讲课,畅游了中国古代、现代、当代和外国文学海洋,从一无所知到渐学渐知,从毫无兴趣到如痴如醉;从古典《诗经》《楚辞》到现代的《阿Q正传》《子夜》《家》《春》《秋》;从《伤痕》《班主任》到《人生》《高山下的花环》;从外国的《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到《巴黎圣母院》《红与黑》等,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几乎成了同学们的日常爱好。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牛虻·亚瑟、于连索黑尔、安娜·卡列尼娜、简·爱、苔丝·德梦娜……同学们如数家珍地谈论着各自喜爱的文学形象。每当城内放映电影时,同学们不惧路远,走进军分区影院,观看了《春晖》《一盘没有下完的棋》《芙蓉镇》《人生》《苔丝》等中外电影,那时对文学作品、电影人物形象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当作家几乎成为每个同学心中最令人艳羡的梦想。三年里,同学们有幸遇了李旦初、王谦泰等老教授,康序、景国劲等年轻教授,老师们渊博的学识,精彩的讲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旦初老师的气势磅礴、激情飞扬,王谦泰老师得井井有条、严谨缜密,康序老师的思维敏捷、富有新意,景国劲老师的入情入理、沉稳平和等,令人陶醉,记忆犹新。

曾记得,李旦初校长说:“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出人才”。于是,中文系开辟了第二课堂。三年里,同学们听取了李旦初老师的《文学流派初探》、李亮老师的《诗中有画探源》、刘秉文老师的《文章结构新探》,景国劲老师的《“现代派小说”初探》等讲座,同时还听取著名美术家力群、著名历史学家江地、著名演讲家景克宁、著名作家郑义、田东照、权文学的学术讲座,激发了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浓厚兴趣。同学们苦练写作,从自办《小草》《春晖》等小报到创办《礼花》《山影》刊物,既丰富了课外活动,又收获了创作成果:杨凤山的小说《麦收之后》、刘晋明的散文《秋叶》在《吕梁报》发表,薛保平的小说《杏花姐》在《吕梁文艺》刊登;赵新林的诗歌在《现代诗歌报》刊发,一时间,同学们创作之冲动、投稿之热情蔚然成风;当《十月》刊登李存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同学们争相购阅,掀起了一股阅读文学作品的热潮;1983年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会,又掀起一股学习张海迪的热潮;当《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酒千倘卖无》《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流行歌曲风靡校园时,同学们边学边唱,和着流行音乐,感受时代脉搏,伴着优美旋律,寻找青春梦想。

三年里,同学们云游安国寺、问道北武当、畅游庞泉沟、瞻仰刘胡兰、游览玄中寺,一次次的行走,观赏了大好河山,了解了人文历史,开阔了文学视野,增进了同学情谊。教学楼前、校园小径、东川河畔、凤山之巅,处处留下朗朗的读书声和青春倩影。1985年7月26日,结束了三年的大学生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共和国的第一个教师节,绝大多数同学走上讲台,掀开了人生新的一页。

感悟“圆梦文学”

“圆梦文学奖”,设立于2008年9月,由吕梁师专85届中文班48名同学发起,与吕梁学院党委宣传部、团委和中文系共同主办。设奖主旨意在激励和支持母校学子文学创作热情,从而促进校园文学创作之繁荣。自首届“圆梦文学奖”设立以来,已接续举办了13届颁奖典礼,为吕梁学院繁荣校园文化、深化素质教育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吕梁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3年来,“圆梦文学奖”从起初囿于中文系的一个奖项进而成为全校性的文学大奖;从起初“圆梦文学奖”逐步拓展到“圆梦助学金”“圆梦讲堂”“圆梦书屋”等系列性文学活动。“圆梦”路上,得到了学院领导与中文系老师们的关心支持,也得到了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等部门领导的指导帮助,还得到了吕梁日报、《吕梁文学》《石洲文艺》及各界人士热情参与。“圆梦文学”从校园走向社会,传递着一代人对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传递着一代学子的坚守与担当。

“圆梦文学奖”设立13年来,先后有8000多名学子踊跃参与投稿,按照诗歌、散文、小说三大门类,分别设立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及提名奖四个奖项,560位学子的优秀作品获奖,一群文学新秀在吕梁学院悄然崛起;“圆梦助学金”从2007年起,历时8年,共筹资20余万元,先后资助100余人次。2015年,由48位同学共同筹资,出版了《吕梁学院“圆梦文学奖”获奖作品集》;“圆梦讲堂”从2017年以来,累计举办8期,先后邀请著名学者王守常、黄朴民,著名作家阿来、刘醒龙、蒋韵、梁晓声以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作客“圆梦讲堂”,倍受学生青睐与社会各界的好评;“圆梦书屋”于2020年10月设立,85届中文班本着“感恩母校奖掖后学”的宗旨,共同出资购买图书2411册、48名同学个人捐书2646册,并诚邀山西人民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书海出版社等5家出版社盛情捐赠图书1080册,累计藏书6137册。以文学创作与理论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新闻等人文社科类读物,广收大家名作、学术经典。“圆梦书屋”已成为吕梁学院学子又一方温馨的精神家园。

在“追梦”“圆梦”路上,85届中文班同学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作协会员白占全发表散文、报告文学近百篇,出版了《肥田粉》《下柳林》《水磨坊》《小北京》《贺昌传》《东征中的刘志丹》等18部著作。其中,长篇小说《下柳林》荣获2013—2015年赵树理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肥田粉》被列入山西百部长篇小说文库;山西作协会员赵新林的作品,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诗歌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文艺副刊和《山西文学》等报刊发表;山西诗词、书法协会会员薛保平同学许多诗歌及书法作品在省、国家级报刊上发表。

“有一个梦想伴我们成长,有一双翅膀助我们飞翔,青春岁月花朵在绽放,圣洁的殿堂里我们在歌唱……你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让我们拥抱同一个梦想……”。当“圆梦文学奖”主题歌《梦想》再次唱响的时候,同学们心潮澎湃,激情荡漾。回首往事,岁月如歌;接续圆梦,任重道远!“圆梦”路上,吕梁师专85届中文班48位同学还将在吕梁山这块红色革命的热土上,接续为圆梦文学真诚地挥洒汗水,就像哺育我们的思师一样,永远做一个文学梦想的播种者,让一颗颗文学种子饱含着深情的挚爱和希望,绽放出其特有的威蕤与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