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完兰:累并快乐着 忙并幸福着
□ 实习记者 梁英杰
这是一份全天24小时待命、没有休息日的工作,她成天忙碌于医院,陪护在病床前,给予产妇和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一样的新春佳节,却有着不同的景色。这个春节里,在省儿童医院工作的“吕梁山护工”白完兰一如既往坚守岗位,舍小家、为大家,选择在医院过年。
记者见到白完兰时,她正抱着婴儿,让婴儿竖在她的肩头,用空的掌心沿着婴儿后背拍嗝,拍完后她将婴儿裹好,放在小床上,她特意让婴儿保持头部侧躺姿势,以防婴儿吐奶后回流。紧接着,产妇一个亲属来了,白完兰又抱起婴儿。看到有亲属在陪产妇说话,婴儿的爸爸也陪在婴儿身边,白完兰赶紧跟记者聊了几句。
“干母婴护理这个工作,除了熟练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爱孩子、有耐心,不喜欢孩子的人干不好这个工作,有了这些新生命,这心里就有了牵挂,不管在哪里,心里总是放不下。”今年52岁的白完兰来自方山县圪洞镇,是一名“吕梁山护工”,由于春节期间医院护理员比较紧缺,她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选择留在省儿童医院妇产新生儿病区,继续照顾产妇和新生婴儿。
“家人虽然都很支持我的工作,但是过年不回家,孩子们和丈夫还是有意见,他们担心我太辛苦,为我着想我很感动,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站好自己的岗位,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白完兰说,希望尽自己的力量能够帮助更多的产妇和新生婴儿,只要他们健康出院就好。
2017年,白完兰在吕梁卫校经过护工培训后,在红马甲家政公司推荐下进入山西省儿童医院工作。从当育婴师开始,一点一点积累起丰富的经验,讲起自己的工作日常,白完兰颇有心得地说:“母婴护理工作的压力和强度都很大。一方面要照顾宝宝,一方面还要关注产妇。一晚上要起来三四次,只能找空闲时抓紧睡一会。在如此劳累的情况下,也要保持好的心态,因为如果碰到产妇产后抑郁、恐惧,还要在心理上对其加以辅导和安慰。别人正在吃年夜饭的时候,我们可能还忙得热火朝天呢。”
“每个孩子都是爸妈的宝贝,因担心孩子病情,家长难免焦急、抱怨。所以,儿科护理人员常常会承受患儿家属的一些不良情绪。但看到产妇和新生婴儿健康出院,看到越来越多的家长从焦急抱怨到理解和感谢护理人员,心里就很快乐也很幸福了。” 白完兰的话语中流露出对这一行的热爱。
王燕燕:“坚守”是义不容辞的选择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当春节临近的时候,离开家乡的人们都归心似箭,渴望与亲人团聚,但是“吕梁山护工”王燕燕却选择坚守在岗位上,用爱心与责任守护着病人。
对于王燕燕而言,从事护工行业后,便再没有逢年过节、休息休假之说。用她的话说,“坚守”是义不容辞的选择。这个爽朗大方的文水妇女,和许多在山东省青岛市紫荆护理公司工作的护工人员一道,成为了“春节不归人”,他们的忙碌身影,成为这个节日里一道独特且温暖的风景。
王燕燕是文水县开栅镇武陵村人,到现在已经从事护理工作有三个年头。虽说做护工只有三年时间,但今年已经是她春节坚守岗位的第二年了,王燕燕用朴素的言语讲述着:“过年不回家,一方面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最重要的是因为这是我的工作,我必须得做好。当看到每一个病人平稳出院,我们心中的‘年’也就有了更实际的意义。”
帮病人翻身、洗漱、换衣服,喂病人吃饭、扶病人散步、晒太阳……这就是王燕燕的工作日常。2017年,王燕燕夫妇在吕梁技校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后,两人决定一起到山东去“见见世面、碰碰运气”。三年多时间过去了,夫妇俩少了刚出去做护工的害羞与胆怯,逐渐变得坚强自信起来。
“做护工,就是要肯吃苦,既然走出来了,就必须坚定信心把护工这份工作做下去,不管这个过程中有多少困难。”王燕燕说,虽远在山东,但这里的人们都知道吕梁山护工有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有着说不出的信任,也是这份信任,让他们虽然远离家乡亲人仍感到非常温暖。
公公做了脑血栓手术需要照顾,过年儿子们想让父母回家团圆,自己的父母也已经快一年没有见了……这些事情都让王燕燕时时刻刻牵挂着。“去年四月份回文水看了双方父母就再没有回去过,幸好家里还有其他兄弟姐妹照顾老人,想想真是对不起他们。”提到家里的四位老人,王燕燕有点愧疚,但她却一点也不后悔现在的选择。
“等过了年,我们夫妻俩就回去,现在我们两个人一个月能赚到1万多元,回去的时候要多给老人们买些好吃的,相信他们也都会理解的。”王燕燕说。
“这个春节,像王燕燕一样在青岛坚守岗位的吕梁籍护工还有71人。”公司经理魏毅说,为了让他们在青岛感受到家的味道,青岛紫荆护理公司准备了慰问品,并且除夕到初四这五天给护工双倍工资。青岛市“就地过年”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坐公交车免费,游览景点免费等,希望护工师傅们能在青岛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
闫英英:坚守岗位和老人们过个开心年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每天早上六点半前到岗,晚上九点钟安顿老人们休息后再离开,夜间还要查房两次。这样的生活,55岁的“吕梁山护工”闫英英已经过了三年多。
2018年8月,她应聘到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向融(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上班。自此,连着两年春节,她都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养老院超九成的老人,过年都不回家,我们是被需要的。”
忙完一天的工作,54岁的闫英英会习惯经常与家里人微信视频,平时小孙子几句撒娇的话,就会让她觉得无比幸福。闫英英是方山县人,2018年来到向融(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做护工,成为大家眼中热情能干的“闫姐”。
当下,北京市政府提出“在京过年”的号召,许多务工人员取消了回老家过年的计划。闫英英说,养老院不仅有和蔼可亲的老人们,还有三个吕梁护工,虽然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但我们一点也不会觉得孤单。闫英英的丈夫李兰平也决定留在北京,坚守岗位就地过年。
“我早已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这是我在北京过的第3个年。”李兰平说,他负责公司的水电维修工作,有时帮着做清洁,闫英英则负责照顾老人们的日常生活。夫妻俩留京过年,不仅仅是疫情防控的需要,更是因为很多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照顾,公司不少护工都选择留下来。
“老人们不能回家,其实心里也落寞,我们的坚守会让他们非常开心,平时总喜欢拉着我们说这说那,恨不得把自己攒的吃的喝的全塞给我们,还非要给我们发‘压岁钱’。”闫英英说,自己也曾有爷爷奶奶,这些老人们对陪伴的渴求,让她觉得,能陪他们在北京过年,也是一种温暖与幸福。
“工作干得舒心,钱也挣了,朋友也交了,在北京也能欢欢喜喜过大年!”闫英英笑着说,除夕当天,她打算给老人们表演一个节目,还要在全家微信群里发个大红包,感谢家人理解,等到不忙时,再回家和家人团聚。
李利平:希冀小康 梦圆家圆
□ 本报记者 王洋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我知道你想衣锦把家还,有钱没钱国家过年,家里总有年夜饭……”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李利平心里总有说不出的心酸,“出来工作3年多了,今年可算能回家和家人团聚,一起过春节。”
47岁的李利平是石楼县龙交乡王家江村人,很小就失父丧母,16岁出来打工,远走他乡。结婚后,家庭困难,常年在企业打工,下过煤矿,受过伤,吃过许多苦,再加上妻子常年腰椎盘突出不能干重活,这样的苦日子一过就是十几年,但他依旧奔波在生活的路上。
2016年,李利平报名参加了吕梁山护工培训,是石楼县第一批走出大山的护工。从护工培训到上岗工作,李利平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从一开始的每月工资3000多元到现在8000多元,最高的时候能挣到一万元。
5年来,李利平始终把病人和雇主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用真心为他们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凭借自己专业的护理技能和优质的服务质量,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刚开始在北京工作了一年多,2019年5月份回来太原工作,直到2020年过年期间疫情严重的时候也没有回去,几年了都没有和家人一起团聚,每次都是视频通话简单聊一下家里的情况。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我吧。”说起今年回家过春节的计划时,李利平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赶腊月二十七左右我这边的雇主正好期满了,到时候让我女婿上太原接我回家,女儿当时生下孩子的时候我都没有去看望她们,欠孩子们的太多了。今年回家给他们做顿好吃的,给孩子们包个大红包。”
“今年回家过完年大年初五就可能要出去工作了。”为啥这么着急去工作呢?李利平回答说:“闺女成家,但是儿子现在还没有结婚咧,我辛苦一些多挣点帮他减轻压力,孩子结婚的时候用钱的地方还很多,作为父亲能帮一把是一把。”
“无论走到哪里,护理谁,我都要把点点滴滴的时间利用起来,看书,做笔记,写日记,充电学习,我的梦想是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吕梁山护工,用自己专业的护理技能和职业素养去践行好‘勤劳、诚信、专业’的吕梁山护工品牌,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我要开家政服务公司,让更多吕梁山里的农民参加培训,帮助他们在外就业,挣到满意的工资,打造更多金牌护工。”李利平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冀。
闫永明:有亲情在,哪里过年都幸福
□ 实习记者 王卫斌
“虽与家乡亲人过年不能在一起,但有网络在、有亲情在,哪里都是家,哪里都有亲人,哪里过年都幸福。在这里,今日东方公司和医院就是我的家,病人就是我的亲人。”这是在北京房山区中医院就职的“吕梁山护工”闫永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的肺腑之言。
50多岁的离石人闫永明,是一个踏实肯干闲不住的人,他说,低调做人、认真做事是他一以贯之的态度。高中毕业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函授的方式获得了山西省委党校的企业管理专业大专文凭。依靠自己的勤劳肯干和刻苦专研,曾经被多家企业聘请做劳资管理等工作,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去年入冬之后天气变冷,其他活没法再干之后,闫永明就积极响应国家提高全民技能的号召,参加了吕梁山护工培训,接受了离石贝亲职校的吕梁山护工培训,培训结束后于1月9日经过贝亲职校对接的北京今日东方公司安排,介绍到北京房山区中医院做病人护理。他说护理工作紧张而充实,短短不到一个月工作时间,在他精心护理下,已经帮助一个病人康复出院,现在陪护第二个病人。他的勤劳肯干和耐心护理得到了客户的认可,回到公司仅仅休息了一天,就又接到一单护理工作,每天可以有190元(包括餐费)的收入。闫永明告诉记者,近一个月的护理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贝亲职校学到的技能,用自己的包容心和亲和力赢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使自身价值得到体现,为吕梁山护工争了光添了彩。
春节将至,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防控疫情的号召,他耐心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决定在北京房山区中医院护工岗位上陪病人一起过年。他说,春节期间,北京护理市场护工需求缺口较大,尤其是许多患者需要陪护,作为吕梁山护工的一员,他义不容辞地应该留下来尽自己的一点力量,尽己所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出院,还能增加自己的收入。
他的行为深深感染了他的孩子们。闫永明说,他的两个女儿也选择了分别在工作所在地深圳和北京就地过年。他说,在护工岗位就地过年,一方面是疫情防控的需要,还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自己已经50多岁,能为社会做点有用的事,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一定要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同时,自己家里还有一个正在上大学的孩子,留在北京护工岗位过年,还能给家里增加点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最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很争气,在初中和高中通过刻苦学习,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另一方面,在北京过年也可以增加自己的社会体验,扩大眼界,不断提高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