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临县采访时发现,一些外出务工经商发达了被称为老板的村民,开始回乡投资创业,搞农副产品加工,让村民不出门就有活干有钱赚。
临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人口的五分之一多在外务工经商,几十年摸爬滚打闯出了一方天地,他们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农”。这些年,每到逢年过节回村,都会看到这样一番景象,昔日的土农民如今扬眉吐气,在城里买楼房,在村里盖别墅,开着奔驰宝马呼朋唤友,在村旁的小饭店高谈阔论开怀畅饮豪气冲天。
脱贫致富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但精神的提升应该和物质的富有相匹配,否则自己觉得有钱了,别人看见眼红了,实际上还是个穷土豪。因为富起来的农民老板们反哺家乡建设,热心公益的人听说的不多,如何引导这个先富群体作为社会先进生产力带动刚刚脱贫的群体走向共同富裕,我一直在思考,相信基层党委政府也在探索。
很高兴在几年清明节回村期间,我看到了一线曙光。村里一个叫张烽的90后年轻人,借政府对老区农业企业的政策扶持东风,把在外做生意赚的钱拿出几百万,在村庄河对岸流转租用了80亩土地,准备投资建设集中连片现代化大棚,搞香菇生产或蔬菜种植,投产以后不光自己有丰厚的回报,村民也可以就近打工,利己惠民一举两得。
站在村口,向河对面望去,推土机已经把原来一家一户承包的几十块小地块抹成了平平的一大片,据介绍,几个月之后,工程即可完工,到时,只要愿意,村里的老人妇女都可以找到相应的活干,一天挣个百八十块钱没有问题。敢想敢干,后生可畏,新农民新思路,为家乡做贡献,我给小伙子点个大大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