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从党史学习中汲取道德力量

高晓强

道德,我从自己第一次准备道德讲堂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上一次我理解了道德的含义,这一次道德讲堂的主题是“学史崇德 知行合一”,从甲骨文形体来看,德的左边是“彳”(chì),它在古文字中多表示“行走”之义;右部是“直”字,其字形像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义,西周时人们又给“德”字的含义加了一条标准,即除了“行正、目正”外,还要“心正”。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德是人们发自内心的对道的一种坚守,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能有这样一份自觉和自律的心境是很可贵的。

开始学党史,就接触到一个人陌生而熟悉的人——李大钊,说陌生是因为对于他,我知之甚少,说熟悉是因为他的名字如雷贯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史上有“南陈北李”之说,这里的陈就是南方的陈独秀,李就是北方的李大钊。

李大钊也是一个报人,1916年5月李大钊从日本回中国,在北京创办《晨钟报》,任总编辑。不久后辞职,任《甲寅日刊》编辑,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1918年在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后任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并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推动共产主义的发展。

他书写过一副著名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副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同志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说过:“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

在他身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格。他作风质朴,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他坚持真理,待人宽厚,团结同志,正如后人所赞誉的,“没有宗派气,内外从如云”。

他一生俭朴清廉,淡泊名利。在北京大学任职期间,他经常倾家纾难,接济贫寒的青年和支持革命活动,以至学校发薪水时不得不预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予他的夫人,以免家庭生活无以为继。由于他一生简朴,牺牲后没有钱下葬。又由于他高尚的道德品质得到了社会公认。在举行公葬募捐时,不论政见相同与否,人们都对李大钊抱有崇敬之情,纷纷募捐,政见相左的汪精卫捐了1000块大洋。与李大钊进行过“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胡适,也在其文存第四卷的扉页上写道:这一卷献给李大钊等四位先生。所以说李大钊同志是一位真正的革命者,他的伟大人格和崇高风范,将永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

道是我们选择的路,德是我们一生的坚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就选择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就要像革命老前辈一样用一生去坚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党员干部都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党史,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道德品质,从中汲取力量,不断进行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塑造,做到行知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