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军民亲似一家人

□ 解德智 陈玲容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1935年11月6日,在陕北甘泉县象鼻子湾村的漫天大雪中,面对着300余名红军战士,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雪地讲话”,鼓舞全军士气。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会上通过了毛泽东的东征主张。

1936年2月20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总指挥彭德怀、总政委毛泽东、总参谋长叶剑英等指挥下,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突破阎军“黄河防线”,开始了渡河东征。

3月2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机关从石楼县马家庄出发,翻越吕梁山进驻交口县水头镇后水头村,至4月25日离开,期间3进3出,在交口驻扎了42天。交口是红军东征最重要的战略支点,也是毛泽东主席及红军总部机关和红军部队驻扎时间最长的县。

3月17日,毛泽东率红军总部和少数参谋警卫人员约500人到达交口县双池镇西庄村,住在 “鳞厚堂”正中窑中。一方面指挥中路军抗击阎军;一方面指导地方工作委员会在双池周边开展地方工作,主要任务是深入群众,在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做扩军、筹款、打土豪和宣传抗日及建党建政等工作。

当时,阎锡山在双池设立区公所、保卫团、公道团,在老虎山庙里设立公安局。同时,双池还驻有敌一个师,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杀猪杀鸡都要交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红军一到双池,敌人慌忙逃进灵石城。红军战士在街头墙壁上刷写标语,张贴传单,帮助老百姓担水、扫院并与之谈心,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政策。群众对红军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外逃群众陆续回到双池,开始主动接近红军。

毛主席到达西庄村的当日,接见了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工作组马佩勋同志,详细询问了双池镇一带抗日宣传,打土豪、扩红军,地方政权建设等工作的进展,并指示要搞好建党和扩红工作。

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工作组以双池镇为中心,先后打开了双池“万兴当铺”、石咀会“福庆长”杂货铺盐库,斗争了一批土豪劣绅,将粮食、食盐分给了群众,将穷人的典当物归还本人并当众烧毁了当票,群众无不拍手称快。工作组注重在贫农、雇农、铁匠和小手工业者中发展党员,交口县先后有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和革命工作,解学恭、赵家声(赵起)、冯克武、刘之聪、侯德长、郭万胜等就是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

红军在西庄村驻扎期间,纪律严明、公买公卖,没有白吃过群众一斤菜、一斤粮、损坏了群众的东西都要按价赔偿。同时,热情宣传抗日救国主张,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个饱受饥寒的劳苦大众的心坎上。

3月18日,毛主席住在西庄的第二天。一位红军战士走进村民王金柱家时,发现老人正躺在炕上痛苦地呻吟着,就赶快带医生给老人看病,还给老人买了些药。这位战士提出向王家借一斗小米和一桶酸菜的请求,感激在心的王金柱当即应允。第四天,红军战士背着一斗麦子,提了一桶盐,并拿着一只细瓷碗走进了王金柱家,抱歉地说:“前两天在家里住,麻烦您很多,我们马上就要走了,这点麦子和盐给您留下。那天,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碗,就用这只顶上吧。” 王金柱一听,心想白给我看病,借了小米和酸菜,却给我小麦和盐,打了一只粗瓷碗却赔一只细瓷碗,这咱不能要,经过再三推让,红军战士就是不依,还说“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是红军的纪律。”说罢,行了一个军礼就跑出门外,随部队出发了。事后,王金柱老人感动得逢人就讲:“咱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共产党将来一定会成气候”。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亲似一家人。“一个瓷碗”的动人的故事也成为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鲜活例证。

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毛泽东亲自带领子弟兵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吃水问题的记载有两处,一处是江西瑞金沙州坝的红军井,另一处就是西庄村的幸福泉。

在西庄村,毛主席不仅日夜操劳国家大事、指挥红军作战、建立地方游击队,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十分关心。西庄是一个北靠荒山秃岭的小村,干旱缺水,人畜吃水都要到几里远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得知西庄吃水困难时,当即安排杨尚昆同志负责根治解决,并指示:“我们首先派出战士去挑水,不仅要够我们自己吃,还要把群众家里的水缸挑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挑着木桶的红军战士来来回回行走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向群众挨门逐户送水。同时,几支扛着镐头和铁钝的红军队伍,在村民的带领下四处寻找水源。红军战士们越过山山岭岭,找遍沟沟洼洼,终于在村东头的一条小山沟里找到一眼细小泉水。红军经过昼夜苦干,镢刨锹挖,终于挖出一股清泉,解决了当地群众多年的吃水难题。解放后,泉水被引至双池、寺底村,从1936年到1996年,一直饮用了60年。后来,西庄村民为表达对毛主席和红军感激和怀念,将此泉命名为“幸福泉”,并编了一首歌谣来颂唱:“吃水不忘挖井人,恩人就是毛泽东;紧跟红军闹革命,全国奋起打日本。”

从 3 月 17 日到 20 日,毛主席及红军在西庄村虽住了短短4 天,却给当地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唤醒了民众的抗日热情,播撒了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