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冯海砚) 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离石区枣林乡创新学习载体,创建了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把党史知识“种”上墙,让前来办事的党员干部群众在等待办理的过程中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接受党史洗礼,做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5月27日,记者来到枣林乡党史学习教育基地,恰巧遇到工作人员张晓燕正在指着一面“党史墙”,给前来办事的群众义务讲课,讲述党的一大到十九大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
该乡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分为光辉历程、重要会议、精神谱系、习语智典四个版块。光辉历程板块以中国共产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为序,通过精炼的文字和百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全面反映了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走过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了从艰难探索到开拓创新的奋斗历程;重要会议重点介绍在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之外的其他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会议;精神谱系重点展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伟大实践中的一座座精神丰碑;习语智典重点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党的建设方面和重要会议上提出的经典语录。
连日来,该乡立足党史学习,结合辖区发展实际,提出了“1123”发展总体思路。“1123”即“一个指引、一个目标、两手抓、三步走”。一个指引,强调的是发展的指导思想,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一个目标,强调的是发展方向,即以“建设美好枣林,打造一流乡镇”为目标;两手抓,强调的是发展任务,即一手抓农村党建,一手抓乡村振兴;三步走,强调的是发展时间表,即“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亮点”。
沿着楼梯,拾阶而上,记者看到,前来办事的党员干部群众在每一块“党史墙”前,都会慢下脚步认真观看,墙上的图片和文字分门别类、一目了然,让大家对党的百年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农村党员渠玉平说,“党史墙”作为学习新载体,不仅方便了村里党员学习党史,同时也让每一位来此办事的村民能够在耳闻目染中受到党史教育。
党史文化上了墙,红色基因植入心。党员干部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信心足了、干劲大了。该乡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创新推出“五个一”活动。“制定好一个规划”,帮助各村村委制定一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规划;“开展一次大调研”,围绕为民惠民便民、三零创建,问计于民,开展一次“社情民意大调研”;“上马一个民生项目”,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和资源优势,借鸡下蛋,引进龙头企业,帮助各村村委上马一个直接造福于民的民生项目;“开展一次大宣讲”,深入党员群众家中,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好党史、上好党课;“制定一个村规民约”,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相统一,制定好一个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坚决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天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同时,开展“亮家风家训”活动,不断集聚社会正能量,在全乡形成家家弘扬家庭美德、人人构筑“中国梦”的良好风气。
“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的建设,就是要着力打通党史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让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都学起来、动起来,让‘神经末梢’与‘中枢大脑’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一致,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群众的理想信念,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建设‘美好枣林、一流乡镇’新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枣林乡党委书记李文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