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特刊

革命火种燃三交

□ 本报记者 符宏伟 木二东

1936年2月26日,在三交镇老爷庙内召开千余人大会,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符宏伟 摄

——来自柳林县三交村的报道

这儿,有一条奔腾的黄河,养育着两岸的人们;

这儿,有一座满墙弹孔的老爷庙,无声地述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儿,有一群勤劳善良的淳朴人们,用他们的方式保护着故土;

这儿,是柳林县三交镇三交村。

2021年5月20日,记者驱车来到三交村老爷庙。数百年来,老爷庙都是三交一带居民和过往商客祈福求平安的宗教场所,1936年春,红军东征强渡黄河,在老爷庙内驻军。1936年2月26日,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在此成立,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一座庙 斑驳外墙见证历史

1936年2月21日,红一军团强渡黄河,占领了坪头村山头,把阎锡山的军队的堡垒各个击破。当战士们打到三交龙王庙时,对面老爷庙钟楼上,阎锡山的军队凭借居高临下的地形,用两挺重机枪疯狂扫射,进攻一时受阻,张仁初团长目睹一个个牺牲的战友,心如刀割。他秘密派遣两个精兵从后山迂回至钟鼓楼背后消灭了敌人,占领了三交镇。

“你看这墙上的弹孔,就是那次战斗留下的。”随着三交红色文化研究员李斌元的指引,记者发现满墙清晰可见的弹孔。

1936年2月26日,周恩来第一次来山西,在时属中阳县的三交镇老爷庙内召开千余人的大会,成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同时进行扩军工作,当地青壮年踊跃参军,不仅给新编三十军补充了百余名战士,还先后建起了三交、坪上、宋家垣等16个村党支部和农民协会。同年3月中旬,三交镇再次被敌军占领,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告一段落。

苏维埃政府机关办公地址选在当时的“当铺院”,后来的三交粮站院,是一位孝义籍商人捐赠。在此院内不仅设有红色政权各委员办公室六处,还设有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四处,游击队总部一处。

尽管其建立时间不长,但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领导广大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使广大民众看到了翻身求解放的希望,提高了革命觉悟,激发了革命热情。

一群人 各尽其能保留印迹

从老爷庙出来,去往苏维埃政府机关办公旧址的路并不远。一辆三轮货车拉着建筑材料从一处大门驶去。“那儿就是。”随着李斌元走进院子,刚驶入的三轮车正在卸载建筑材料,工人正有条不紊的工作。整个院子两排窑洞,一排七孔窑洞,中间一处窑洞内,简易的单人床,几个塑料凳子。三交村党支部书记强周元为保护红色遗址,筹集二百余万元,于今年正月二十六动工修缮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将于7月竣工。此时的强周元和工人们一般打扮,他向记者介绍三交村:“要说这红色遗址,咱村里不少,每一处我们都在尽力保护。”

山西省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所在地三交镇三交村,依傍黄河,村内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古渡口、红色旧址密集,2021年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同时,村内还有红三十军军部、基本保存完整的400米明清古街等资源,也有黄河古渡码头、旅游码头等比较完整的黄河一日游旅游项目。

“现在我们三交村基本形成赏黄河风景,领略黄土文化、红色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线路,每年接待游客3万人次。”

比邻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旧址,是周恩来办公旧址。

1936年2月21日,红一军团攻克三交镇的第三天,毛泽东派周恩来开辟地方工作,周恩来东渡黄河来到三交镇,住在原“三合成商行”,现在的“东征纪念馆”。

周恩来一到三交就风尘仆仆地接见穷苦群众代表李文才,向他们了解群众疾苦及对顽军态度,并深入群众中宣传红军主张,成立了工作队、宣传队、保卫队。经过几天的走访,于2月26日在老爷庙召开千余群众参加的庆祝大会,正式成立了山西第一个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

周恩来在三交住了七天七夜,周恩来的到来,给了当地老百姓亲切的关怀和巨大的鼓舞。不到一个月时间,就有不少富商捐粮捐款、青年踊跃参军,使当地支红扩红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如今周恩来办公旧址还是三交人李兵照自费建立的红军东征纪念馆。这个四合院内,不止有周恩来办公旧址,还有毛泽民办公旧址、刘志丹、宋仁穷实物展室、红三十军扩军处、红军征粮处等展室。仅刘志丹烈士的图片、信件、批阅的文件、会议记录和所率部队遗留下来的实物等革命文物就达500余件。

从小就听爷爷讲红军东征故事的李兵照,想把红军东征时遗留的东西收集起来,既教育子孙后代,也可告慰先烈。从1981年开始,李兵照拿出30多万元搜寻红军东征时的资料和遗物。1999年,红军东征纪念馆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的万余件原始信件、图片、作战兵器及一些实物资料,展示了红军东征、山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情况及周恩来、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黄河渡口的活动情况。目前,该馆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馆以来,已接待超十万参观者。

一颗心 红色精神永追随

与强周元、李兵照一样,随记者一路追寻三交红色遗址的李斌元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这片红色热土。

年逾古稀的李斌元,是三交红色文化研究员,也是三交镇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2015年伊始,《三交老年》创刊,他是编委主任,也是责编。

李斌元担任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之后,提出“为三交老区人民树碑立传,为当代英雄著书立说,为三交发展鸣号擂鼓,为子孙后代树标立范”的宣传工作思路。

2016年4月14日,是刘志丹将军殉难80周年纪念日,李斌元在党支部发出“纪念刘志丹将军牺牲80周年暨红军东征胜利80周年征文活动”的倡议,并带领写作组成员深入乡村、城镇,收集资料、查阅档案,整理编撰了《此情可待成追忆》一书,赠送给刘志丹将军纪念馆,供参观游人阅览。

在《三交老年》中,“红色回忆”“红色文化”栏目是他一直坚持的,他说:“从小听到大的故事,我们有义务写出来。”他发动老同志投稿,传承红色文化,为尽情讴歌真善美,传递和释放正能量搭建了又一个平台。

一片情 红色热土焕新颜

如今,这片红色热土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具有千年历史的三交村自古就是黄河古渡,水陆码头,是秦晋两省四县交界处。村内有省级文保单位——刘志丹殉难处,市级文保单位——山西省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旧址,县级文保单位——老爷庙、勤俭老店,以及周恩来办公旧址、红三十军军部、基本保存完整的400米明清古街等资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三交村2016年聘请设计院,对当地2016年至2020年的发展做了系统规划和设计;投资65万元对三交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规划设计;筹资二百余万元对“山西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旧址”进行修缮保护;投资20万元对三交村古建筑群进行设计。

近年来,三交村发挥自然资源、红色资源优势,以创建省级旅游示范村为着力点,通过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实施山村宾馆、农家乐经营发展等举措,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当地还通过“党建+红枣”模式,大力发展红枣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凭借旅游、红枣、商贸等主导产业,三交村人均年纯收入已超万余。相信,通过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旅游文化,振兴红色产业,一心向党的基层领导人能够带领当地百姓走向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