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曹永亮
黄河东岸,蔚汾河畔,青石崖上!
兴县城往西25公里,蔚汾河与黄河交汇处,便是碧村。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让碧村不平凡,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000多年前,北齐政权在此置县设村。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碧村又一度成为抗日战争的前沿和晋绥边区的后方。国际和平第六医院诞生于此,它的存在如同一面旗帜,留下了一批批共产党人鲜红的足迹和感人事迹……
岁月如梭,山川巨变,国际和平第六医院早已尘封历史,如今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全军“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曾经的山崖河畔小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贫穷的碧村百姓也过上了美滋滋的幸福生活。
晋绥军民一家亲
1946年,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100多号人,从黄河对岸迁来碧村。其中一部分是伤兵,用担架抬着。当天,碧村特别红火,年仅15岁的村民王秀俊也赶来凑热闹。
“部队医院回来了。”此前,村民已得到消息,提早做了准备,纷纷主动腾屋给医院使用。这导致许多村民一家老小挤住一屋,生活多有不便,但是大家却很开心。
医院成立之初,一穷二白,条件简陋。医护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亲手设计图纸,找木工制作夹板等器材,土法办药厂,创建卫生学校,解决医务人员短缺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
上面提到的医院就是国际和平第六医院。医院搬回来后,依山就势分布在碧村底坪、上街和前街。大夫和护士照旧忙个不停,医院不仅要收治伤兵,还免费为老百姓看病,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兴县乃至神木县。
“医生和护士服务好,随叫随到!”一天,半夜里,一只狼溜进了村民白居后的羊圈。驱狼时,白居后的腿被狼咬了一口。白居后立即摸黑赶到医院,医生为他处理了伤口。
有一次,村民王秀俊的母亲王何英吃晚饭时,麦壳卡在了喉咙上,情况危急。王秀俊带着母亲心急火燎地跑到医院。值班的是一位男护士,20岁上下,身着一身灰布衣。问清情况后,男护士站在院子,吼了两声:“病人来了!”话音刚落,医生赶来,为母亲解除了痛苦,还给了一些药。
“我们管大夫叫医生,医院最牛的手术大夫是祁部长。”据王秀俊讲,那会,村民和医护人员相处融洽,军民亲如一家。
每逢七月剧社来医院慰问演出,台下,医护人员、伤员、村民混坐一起,拉家常、鼓掌,场面感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948年,医院随军南下。24位烈士因医治无效长眠于碧村。每年清明节,王秀俊给烈士父亲上坟时,都不忘祭拜这24位烈士。“他们都是功臣,我们不能忘记。”
改革吹来富民风
碧村是一块风水宝地,依山傍水。蔚汾河流经该村,因拐了九道弯,被当地人叫做九龙湾。千百年来,蔚汾河水奔流不息,滋润了两岸的庄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碧村人。
但是,真正让这方水土养育好这方人,却是在改革开放后。
“要想富,栽枣树”从1980年开始,碧村百姓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乘改革开放之风,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发展了1000亩枣树林。几年的功夫,九龙湾两侧的平地、山上的坡地,栽满了枣树。每年深秋,漫山遍野的枣林,枝头挂满了枣儿,红彤彤一片,枣香四溢。
户均4亩枣林,从1990年开始,碧村成为兴县有名的红枣村,村民享受到枣树带来的红利。村里的红枣加工成乌枣后,远销海外,成为村民最大的收入来源。
党员王油孩是最早吃螃蟹的人。他不仅是村里最早的红枣种植大户,也是最早的红枣加工户。包产到户政策实行后,王油孩果断承包了村里的几亩枣林。“我是村里第一个将孩子送进城里读书的人。”王油孩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就是村里的万元户,连续好几年,年收入三四万元。仅红枣一项,年收入就突破万元。手里攒了点钱后,他花6000元买了村民的三孔石窑,轰动全村。
“我们都是沾了红枣的光。”在王油孩的带动下,许多村民开始从事红枣种植、收购与加工。村民王改生也算是村里较早的一批红枣加工户。断断续续,王改生从事红枣加工20多年,生意好时,年收入两三万元。
最辉煌的时候,碧村共有50多家红枣加工户。村里到处可见熏枣炉。碧村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的乌枣加工基地。
靠着红枣,越来越多的碧村百姓成为万元户。村民认为:“枣树是碧村人的幸福树和致富树。”
“这都是党和国家的功劳!”虽然,近些年,红枣价格持续维持低位,村民收入下降,但是村民对枣树怀有特殊的感情。对当初政府提倡栽种枣树的政策,大家依旧坚决支持。
踏上幸福新征程
“近十年,村里变化最大。”
“党和国家对农民的关心更多。”
碧村广场位于当村,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全部硬化,配有健身器材。
广场中央有一棵老槐树,长得郁郁葱葱,四五个成年人才能合抱得住。夏日,闲时,村民喜欢围坐在树下乘凉聊天。聊着聊着,大家就把话题转到了村子的变化上。
“咱们村的路是修美了!”村民白油处先夸起了村里的路。自2014年以来,村里先后投资上百万元,硬化路面3000平方米,新建了一座漫水桥和一条1300米长的村中便民道路,村里街巷和进村路全部硬化。彻底结束进村路雨天泥泞、晴天尘土的历史。
“自来水更甜了!”据村民王秀俊讲,2018年、2019年,省水利厅投资187万元为碧村实施了自来水新建和改造工程,更新了3.6万米长的管道,使得碧村自来水实现水质、水量、方便、保证率四达标。村民足不出户,便能吃上放心水。
“看病也方便了。”村委副主任白彦珠则饶有兴致地介绍起了村卫生室。2016年,村里配备了村医。2018年,新建达标卫生室。基本做到了常见病、小病不出村。村民享受到了基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还有日间照料中心、太阳能路灯、蔚汾河堤坝、危房改造、开通了互联网……”白彦珠掰着手指头数起了村里的其他变化,数了一会,把自己也数糊涂了。
村容村貌变化大,村民个人变化也不小。记者随机走访了几户村民,发现这几户村民生活堪比城里人,家中都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户户通电视、冰箱、洗衣机是标配。有的还安装了净水机,用上了大尺寸液晶电视……
“解放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那时,我们吃不饱、穿不暖,整天东躲西藏。”听了大伙的聊天,王秀俊感慨地说:“现在,我们的日子很好了!听党的话!没错!”
有人说:碧村百姓很聪明,出去务工都比别人挣得多。白彦珠透露了其中的秘密:“我们村的百姓觉悟高,看得远,能跟得上党和国家的政策。”
“国家不是提倡发展乡村旅游吗?”据白彦珠讲,下一步,碧村也将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
发展旅游,碧村更具优势,因为这里拥有多处红色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碧村遗址。
西邻兴神黄河大桥、沿黄旅游公路,静兴高速公路穿村而过,碧村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