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牧
范雎和郑安平来到秦国,暂时寄住在王稽家中,悠悠闲闲地过了一年多。
当然,像范雎这样的人,是不可能白白地傻等。他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把秦国的情况摸了个底儿清。
当今的秦昭王嬴稷,是前任秦武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秦武王驾崩后,嬴稷在赵武灵王的全力支持下,在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的拥护下,得以继任。
那个时候,秦昭王只有19岁,所以朝政由宣太后和魏冉把持。过了两年,秦昭王亲政,但宣太后依然大权在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宣太后说了算。但是宣太后对秦昭王很不错,非常尊重他,所有的决定都要请秦昭王批准、发布后才执行。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期间秦国政治清明,国强民富,拓地千里,俨然是天下霸主。所以,秦昭王对这个现状,似乎也没有什么不痛快的表示。当然,他心里怎么想,那就不得而知了。
秦法严厉,秦国上下对此都没有什么说法,但是常常会有些来到秦国的外国人,会对此说三道四,肆意指责。所以,魏冉非常憎恶外国人,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会那么提防外国人入秦的原因。
范雎这一年来,边观察边思考,一个完美的谋划在心中逐渐成熟了,现在,万事俱备。
一年之后,穰侯魏冉要出兵攻打齐国,范雎得知此事,略一沉吟,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通过王稽上书秦昭王,核心意思就是:贤明的君主,敬才爱才。我有要紧的话想献给大王,这些话不能写下来,也不能通过旁人来转达,必须要当面说给大王听。大王听了,若是觉得没什么意思,我甘愿就死。
秦昭王看后,对王稽说,明天让张禄来离宫见我,不要让旁人知晓。
第二天,王稽带着范雎往离宫而去,走到离宫附近,范雎远远望见秦昭王的车队来了,假作不知,故意闯进永巷,卫士急忙拦住,说大王马上就到了,你赶紧离开。
范雎大声说,秦国不是太后和穰侯执政吗,怎么还有秦王?
卫士呵斥范雎,双方吵作一团。秦昭王的车队很快就走近了,询问为什么吵闹,卫士们把范雎的话说了一遍,秦昭王听了,不置可否,不发一言。
随后,秦昭王在离宫召见范雎,待以贵宾之礼。两人面对面跪坐下之后,秦昭王说,先生有什么话要对我讲呢?请讲吧。
范雎这时候,反倒哼哼哈哈,顾左右而无言了。
秦昭王见状,令左右的侍从都下去。对范雎说,现在,没有旁人了,先生有话就说吧!
范雎依旧不言。秦昭王想到范雎所谓“秦国只有太后、穰侯,没有秦王”的话,不觉直起身子,长跪而言,先生,秦国的事情,都可以说,即便是上至太后,下至大臣,都可敞开来说,我绝对不会怪罪先生的。
范雎这个时候,站立起来,朝秦昭王跪了下去。秦昭王见了,也急忙起来,和范雎对跪了一下。两人重新坐好。
范雎说,秦国的地利位置,进可攻、退可守,乃王霸之地;秦国的军民,是天下最好的军民。但为什么近些年来,秦国在争霸天下的大业中,始终进展不快?这是因为,秦国的大策略出了问题。我前天听说,穰侯又要出兵攻伐齐国。齐国离秦国很远,中间隔着韩国和魏国。我们费那么大的劲去打齐国,除了劳民伤财,又有什么好处!
秦昭王说,那该怎么办?
秦欲霸天下,远交而近攻!
何谓远交近攻?
远交,就是与离秦国远的国家,比如齐国和楚国,搞好关系;近攻,就是对与秦接壤的国家,有机会就攻伐。这样,无论攻下多少土地,都会为大王您所有,并能增强大秦国力。如此慢慢蚕食,韩魏迟早成为秦国的。韩魏成为秦地,那么,齐楚赵燕,岂能持久!不出几十年,天下必成大秦的囊中之物!
秦昭王听了,拍案叫好。他兴奋地站起来,说,先生请受我一拜,先生的远交近攻,为我大秦统一天下指明了方向啊!
第二天,秦昭王叫停穰侯攻齐计划,并将远交近攻定为秦国的国策。魏冉对突然冒出来的范雎很是讨厌,无奈秦昭王极端宠信范雎,他也毫无办法。
转眼之间,范雎在秦国已经四五年了。这几年里,在范雎的谋划下,秦国不断蚕食魏、韩,夺取了不少土地,范雎与秦昭王的关系也更加密切。
有一天,范雎对秦昭王说,我有一些话,早就想对大王说了。秦昭王说,好啊。
范雎道,任何一个国家,王权应该是至高无上的。但是,现在太后和穰侯,权势比大王您大;他们的财富,比王室都多。秦国的很多人,只要听到是太后和穰侯的意思,就全部听从。虽然太后是您的母亲,穰侯是您的舅舅,但是,权势面前,难保不出现什么不测。赵主父一代雄主,就因为李兑、赵成专权,最后被困沙丘宫饿死;齐国崔杼擅权,齐庄公被其杀死。秦国现在,人皆知有太后、穰侯,不知有大王,这个情形,太危险了。
秦昭王听了,惊出一身冷汗。连忙说,先生的意思,我明白。只是如何是好?
范雎说,太后是您母亲,您亲自去说,把这番道理讲给她听。我相信她一定会理解和支持的。有了太后的支持,就可以罢黜穰侯,让他回封地去。穰侯一走,其他人只要一纸命令就可以了。
秦昭王去见宣太后,宣太后虽然不乐意,但这毕竟是为真正为秦国着想,又是自己的儿子,明白秦昭王是对的。就同意不再参政,并负责做穰侯的工作。
穰侯自然很不高兴,但也无可奈何,只好去自己的封地陶去了,搬家的时候,足足用了一千多辆牛车,来装运自家的东西。不久以后,穰侯郁郁寡欢,病死在陶地。
随后,秦昭王拜范雎为相国,并把应城这个地方做范雎的封邑,封他为应候。
之后,大秦相国,应候张禄,名扬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