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吕梁教育 专刊

开展“零学困”行动 助力基础教育改革

离石一中正在上课的雷厉班

离石一中讨论问题的风行班学生

城东小学冯建霞老师在课余时间辅导学困生

年初,吕梁市教育局围绕“教育强市”目标,坚持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势均衡”发展方向,提出了“小学抓学困、初中抓规范、高中抓提升”的思路。

9月24日,吕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加强学困生转化”。

近日,笔者就“如何加强学困生转化”走访了离石区离石一中、城东小学、朝阳小学,看到了离石一中对转化学困生的努力,也看到了两所小学转化学困生的作法。从初中的视角出发,小学转化学困生的作法更有“防”的意义。

雷厉风行班

“因材施教,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雷厉风行班把学困生集中起来,设置专门的课程内容和老师,有针对性的教学训练,给了孩子们一个能跟得上的环境。”“有课程,还有关怀,在这个班,孩子们的心理状态比较稳定,心情也愉快了许多!”这些评价来自离石一中对雷厉风行班的问卷调查。

2020至2021学年春季学期伊始,一则关于“把学困生放到一起,新建一个名叫‘雷厉风行’班”的消息,让离石一中的老师们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个班,就是专门针对学困生转化建立的。

学困生的转化,这无疑是一项重要的尝试。这背后是离石一中“补短板”教学思路的有力支撑。

离石一中针对学困生转化缘起于该校在2020年8月和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的帮扶办学。时任校长毕明黎发现,学困生在当时已经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在毕校长的推荐下,以转化学困生为己任的陈丕清老师来到了离石一中。

陈丕清老师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革命,第一是以“注意力”为中心,第二是以“对”为中心,第三是以“学的进度”为中心,第四是以“全体学生”为中心。

在“教”与“学”中,最重要的是以“注意力”为中心。陈老师主张遵循规律,不能满堂灌,改变课堂让老师成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雷厉风行班是离石一中“零学困”行动的试验田,在课程设置上突出拼音和乘法口诀等基础训练,以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培养和情感关怀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来雷厉风行班的学生,都是自己觉得在原来班里跟不上,学生、校方和家长商量后,一致同意的。”陈丕清老师说。

走进雷厉风行班,不同于传统教学的中规中矩,笔者可以看到同学们三五一群的讨论问题,状态自然。有的小组长,正在给组员讲解试题。他们的责任,就是让自己小组的成员也要把题理解会做。

在课堂,还有“上板”的环节,就是安排所有同学都要把自己所学的内容,经过整理,写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有的学困生,身体不便,学校和家长商量来学校陪读。母亲坐到孩子旁边,一起听老师讲课,和孩子交流学习心得……

专门设计的“学困生”课程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有针对阅读基础的:拼音诊断CT片,其中有3200小博士课文,重点在训练声母与韵母的拼读;有针对数学能力训练的大乘法口诀等;有夯实阅读基础的校本教材《语文基础知识集锦》等。

“上这些课之前,我初一的英语,一般试题都答不上来,到了雷厉风行班,我的英语和数学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该校学生小艺(化名)说。

2021年,根据学生转化情况,有部分学生转化效果十分明显,但不愿意回原先班级。为了尊重学生意愿,陈丕清老师将雷厉风行班分成雷厉班、风行班。雷厉班继续沿用转化学困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而风行班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则渐渐和其他正常班级接近。

学校党支部书记李欣看来,“‘零学困’既是教学思想的改变,又指培养措施的变化,只有正视问题,补短板,才可以起到促进均衡发展的作用。”

让“阅读+”内化为一种习惯

在城东小学四年级六班的一次阅读课成功展示后,张小熊(化名)同学还兴奋不已,他说,没想到这次展示课上老师夸奖自己讲的很有感情。这让他阅读的兴趣更高了。

这是城东小学注重阅读教学,防“学困”教学能力的成果缩影。

“我们引入的素读课程,有节奏,用音乐来调动孩子们的语感,效果很好。”该校四年级六班冯建霞老师说。

在城东小学,大阅读理念,已经融入了每位老师的日常规范,每一科目老师都有自己阅读的规划和目标。看到老师阅读,榜样的力量,会让学困生产生浓浓的阅读兴趣。语文组每周教研前十五分钟共读素读、诵读经典,间周开展读书讲座;数学、英语学科组集体共读课标;术科组每周交流读书体会。

老师认同阅读,便很容易将“阅读转困”的理念代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老师往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调查,比如:上课的表现,平时作业反馈,同学的评价,家访等各个角度和不同渠道,都会很容易确定学困生。

老师的作用,把对学困生的转化“融”到大阅读课里。

阅读教学能把语言知识的学习转为隐性的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式的叙事,能润物细无声般的实现知识的学习,同时激发学困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激励他们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

学校设有专门的阅读课,按类型,分为导读课、推进课、成功展示课以及交流课。每周一节,统一时间、统一流程、师生共读;课外阅读课上,用剧本表演、思维导图、展示交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获得阅读体验,形成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学习困难,其实是自己对学习和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情绪常常不稳定,而有的家庭也出于各种原因对孩子关注不够。”该校副校长李秀平说,我们提出阅读教学,就是用许多优秀的经典故事,来让孩子们感受到真、善、美,在情志层面,扭转学困生的意志品质和认知水平。

根据学困生不同的特点,学校还经常性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我们开展了校园足球联赛、青少年越野滑雪滑轮夏令营、校园围棋锦标赛等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该校校长付琪有介绍,对学困生,成绩可以不好,但是必须要在小学阶段,给孩子的人生积淀一些对人生成长有用的东西。

“我发现很多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样,但是在道德品质方面却很好,很讲义气,热心帮助他人,热爱劳动;有的同学跳绳是出乎意料的强项……在学校开展不同的兴趣社团课就让这些同学去大展身手了。”冯建霞老师说。

为了引深“阅读+”教学模式,城东小学还通过“家校社区”互联方式,举办公益讲座等活动,让家长们充分了解了科学的育儿知识,不断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打造“防困+转困”联合教学体

2021年元旦,朝阳小学和离石一中签订合作协议。此次深度合作是离石区教育“零学困”行动的升级版。

“学困生形成后,要转化,其实非常困难,最要紧的,是‘防困’”,陈丕清老师讲到,在小学阶段树立“大防困”理念和实施“防困”措施,意义十分重大。

“朝阳小学近几年变化很大、进步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生源较差、学困生面大,整体成绩不是很理想。学困生转化一直都是个难点、堵点。”朝阳小学副校长牛金泉说。

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高考、中考成绩的高分段和前几年相比有较大进步,但低分段人数过多,公办初中小学体量不小质量不高,其中,学困生随着年级的升高越往上越多,整体教育效果呈“广种薄收”的态势。

朝阳小学“零学困”教育实践于2021年3月7日正式开始,实践过程基本上是两个大的阶段:2021年春季学期是“预科班转困+全员防困”,2021年秋季学期是“三年级转困+全员防困”。

预科班运转情况包括特训课程、铺轨课程、综合提升课程、冲刺阶段四个阶段的课程。其中,铺轨课程——语文识字关,以过课本为主,辅以专项训练册;数学计算能力关,以口算教材为主,用辅以24点、220扑克牌等教学方法,占总时长的1/2。

目前,效果已经显现:六年级预科班44位几乎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经过不足百天的专项训练,对自己有信心了,对学习有兴趣了,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具备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升入初中后发展状态良好。

(问少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