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刘胡兰镇,1996年出生的“新新农人”李诗宣,是当地第一个从事电商创业的年轻后生。过去两年,李诗宣在平台销售当地肉牛、贡梨等特产超过2亿3000万,并先后带动当地多家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厂、经销商,以及超过100位95后参与到电商产业中,成为刘胡兰镇名副其实的电商产业带头人,为英雄故里续写着新的电商传奇。
网购嗅机会 开启电商淘金之路
今年不过25岁的李诗宣,在电商行业已经浸泡多年。他对这个行当萌发意识是在读大一的时候,2015年国内的电商竞速大战正酣,线上购物勃发的风口也吹到了这个年轻学生的身上。他原本是从网上购买了一个用于玩游戏的机械键盘,没料到这次不起眼的网购,让市场嗅觉敏锐的李诗宣看到了机会。
“当时,舍友给我推荐了一个拼多多的链接,领券之后还能优惠5块钱。”李诗宣表示,这是他第一次网购,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次网购。
收到键盘之后,李诗宣反倒没有了玩游戏的心思,而是对电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了一家拼多多的网店。
“下单就能收到货,比线下还便宜,就是觉得特别神奇。”李诗宣说,我们山西最有名的就是白酒,所以店铺上线第一个商品就是汾酒。
在李诗宣看来,当时开店的举动纯粹是好奇心驱使,自己都不相信真能卖出去,但没想到店铺很快就开张了。
有一次,李诗宣正在操场上体育课,手机突然“叮当”响了一声。李诗宣打开手机,发现店铺里的汾酒居然卖出了一单,这让他十分兴奋。
这笔交易让他赚到第一桶金——30多元。这笔钱,已经够支付大学一天的饭费。首单生意的成功,让这个山西后生对开网店有了信心,“这个事儿,能行!”
自此之后,李诗宣几乎把所有的课余精力都投入到电商之中,每天都守在电脑前研究店铺的运营技巧,也一度让舍友们十分好奇。
为了拿货,李诗宣还亲自跑到当地的酒厂跟老板谈合作,但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因为酒厂老板不懂电商,也不相信一个学生能把白酒卖出去。多次软磨硬泡之后,酒厂老板为了把李诗宣打发掉,才最终批了一批货,但很快就供不应求。
每天卖出三十箱汾酒、每个月收入达到两三万——网店生意好的时候,李诗宣成了周围同学里最能赚钱的人,也成了最“慷慨”的人。他当时觉得,这条路算是走对了。
遭遇滑铁卢 承受首次创业失败
大三的时候,当其他同学还在忙于实习找工作时,李诗宣已经开始了首次创业之旅,并在太原成立自己的电商运营公司,但很快就经历了当头一棒。
基于大学期间积累的运营基础,李诗宣的公司起步势头很不错,单月销售额很快破百万,员工规模最高的时候超过100多人。
“那个时候年轻气盛,不懂得控制风险,什么都想尝试,在全国各地接了很多代运营的合作。”李诗宣介绍,刚开始的确也做出了很多爆品,仅汕头短裤一个类目,单日订单量就能卖到4万单。
但电商这门生意也并非坦途,需要不断有人付出代价。年轻气盛的李诗宣很快尝到了盲目选品的苦果,选出的品一旦打不开销路,就会导致大幅亏损。2019年,李诗宣的公司开始连续几个月呈现负增长,甚至赔光了前两年的利润。
“很内疚,连续3个月没给员工发工资。”李诗宣说,自己的急功近利把公司带到了破产的边缘,最无法面对的就是一起创业的同学和朋友。
最后,李诗宣强忍着泪水召开了一次全员会议,解散了公司。在补发完员工的工资之后,李诗宣还背负了60多万的外债。
首次创业失败后,李诗宣从太原回到了家乡刘胡兰镇,一度十分消沉,每天借助打游戏来逃避失败,甚至从不参加朋友的饭局,“觉得自卑,没脸见人”。
一直不支持李诗宣“瞎折腾”的父母,也趁机力劝他转行,找一份稳定工作,这反倒又激起了李诗宣的好胜心。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察,李诗宣决定重整旗鼓,这一次他盯上了家乡的土特产。
逐梦再出发 筹建“英雄电商小镇”
刘胡兰镇位于吕梁市文水县,是英烈刘胡兰的故乡,紧邻汾河,与平遥古城一河之隔。
虽然有一个英雄的名字,但几万人口的刘胡兰镇并不为外人所熟知。距离太原不到一百公里的车程,就像一根虚弱的纽带,也不太能牵引当地人向往外界的心。当大城市的各种流行元素兴起,这里就更加显得沉寂了。
事实上,刘胡兰镇也有另外的名片:当地以生产贡梨闻名,除此之外,养殖业也尤为发达。但与此相对的是,当地电商产业相当匮乏,养殖户们习惯的仍是传统售卖模式,他们对线上销售充满疑虑。一句话,后者对他们来说太过遥远了。
李诗宣决定再尝试一次。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文水县肉牛存栏17万头,出栏10万头。其中,仅刘胡兰镇的保贤村肉牛养殖规模就超过8万头。
当地的一位养殖大户介绍,刘胡兰镇的肉牛大都是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通辽等地引进的牛犊。“在草原上养到500多斤之后,再把牛犊进行集中养殖,这样养出的肉牛不生病,且肉质极佳,出栏之后都是直供北京、上海的高档餐厅。”
第二次创业时,李诗宣就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了当地的牛肉、猪肉上,而且吸取了第一次创业的经验教训,与当地的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厂采取了合作共赢的电商模式。
“肉牛的养殖、屠宰和加工链条非常繁琐,只有完成资源整合才能行得通。”李诗宣介绍,在复出之前,自己就已经想好了肉禽类电商的做法,要在供应链上下足功夫。
虽然有了再创业的构想,但李诗宣最初还是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主要的原因还是村里的信息相对闭塞,很多养殖户甚至都没听过电商,信不过他。
在做通了几家商户的工作之后,李诗宣负责电商运营,然后把屠宰、加工、包装、物流等其他环节分包给专业商户,并把利润的大头分给他们。
没想到,第一个月就收到了奇效,单月销售额达到了60万元,第二月就突破了200万元,这也极大的调动了当地商户的积极性,纷纷参与到电商的产业中来。
因为疫情的原因,当地的贡梨也一度滞销,很多果农找到李诗宣帮忙救急。李诗宣通过拼多多,累计售出超过160万斤,极大的减少了果农的损失。
随着再次创业走上正轨,他的电商运营团队已达到几十人规模,其中大部分都是95后。除此之外,当地有10多家养殖场、屠宰场、加工厂先后加入他的电商阵营。去年一年,李诗宣的店铺累计销售牛肉、猪肉、贡梨超过1.3亿元。今年的势头也不错,仅从“双十一”后台爆单的情形看,“今年的牛肉销量肯定要超过去年了。”
目前,李诗宣正在联合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成立“英雄电商小镇”,带动更多的商户加入电商产业当中。
“刘胡兰镇是英雄的故乡,我也在家乡的支持下,实现了二次创业。”李诗宣说,希望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更多的回馈家乡。
记者手记
在拼多多平台上,像李诗宣这样的95后“新新农人”还有很多。据拼多多最近发布的《2021新新农人成长报告》显示,目前平台上1995年之后出生的“新新农人”已超过12.6万人,在涉农商家中的占比超过13%。这个数量的增长是爆发式的——2019年时这一数据尚不足3万,而两年间就迅速增加了近10万人。
例如,同样是25岁的王笑,从前在太原当外卖配送员,成为李诗宣的合作商户后,主要负责牛肉的加工和包装,去年净利润接近30万。
又例如,年仅17岁的杜朝,初中辍学后一直在当地加工厂打零工,但与李诗宣合作后,去年净利润超过200万,成为商户中的TOP1。
据调查统计,每位这样的“新新农人”平均能够带动5-10位95后加入电商创业大军,并带动当地就业岗位超过50个。在各农产区产业本地化、人才本地化的过程中,他们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新新农人”的成长不仅是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发展,也不仅是一个村、一个省的壮大,更是一整个国家乡村振兴主旋律的高扬。
“新新农人”扛起当代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带动乡亲们成为发家致富的新农民,用丰富的个人经验表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振兴,更是技术上、思想上的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