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张艳玲:在育人路上坚定行走

□ 本报记者 刘子璇

对于张艳玲而言,“坚定初心、改变自己”这几个字是自己当教师这么多年一直坚持的信念。到乡镇小学教书,再到城里教书,张艳玲的人生一直都在改变:改变自己,改变学生。

张艳玲是孝义市安居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从教22年,她一直认为,老师的一个举动,改变的可能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

2013年,张艳玲所带的班级里,一名叫杨荣的学生患有严重的脊柱炎,虽然在北京做了三次大的手术,但治疗效果并不好,因此平时只能坐在轮椅上。行动不便,让杨荣的脾气越来越暴躁,一度想要放弃学业。

“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让孩子就此失学。”知道情况后,张艳玲多次家访,使出浑身解数,动员孩子复学。在多次劝说下,杨荣放下心里包袱,终于愿意再次回到学校。然而新问题接踵而来,为了接送孩子,孩子父亲不得不放弃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每日在校陪读。为解决孩子父亲的后顾之忧,张艳玲主动承担了孩子的接送任务,并动员班里同学轮流照顾她。

有一次,杨荣不幸摔在便坑里,陪同的孩子和她束手无策,着急地站在一边哭。得知情况后的张艳玲飞奔到厕所,顾不得杨荣满身污秽,一把将她搂进怀里。在大家的帮助下,孩子重新坐在轮椅上,停止了哭泣。从那以后,张艳玲总是亲自守护着她,类似的事情再没有发生过。

在张艳玲的教导下,班集体的凝聚力更强了,同学之间更和睦了,班级成为了孝义市少先队特色中队,而杨荣也被市文明办评为“新时代自立自强孝义好少年”。

在张艳玲看来,改变学生相对容易,改变自己更难。2001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她为了完成好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的教学任务,每天认真钻研教材,不停地重复试讲。过度劳累加上过度用嗓,短短一个月的,张艳玲的嗓子彻底哑了。她还利用假期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取得本科学历,多篇论文在万方、CN期刊发表,有的课题研究还荣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向一名“好老师”成长蜕变的过程中,难免也会遇到坎坷,有件事张艳玲终身难忘:2002年6月的一天,身怀六甲的张艳玲依然坚守在孝义市梧桐镇小学的讲台上。由于预产期是7月上旬,虽然觉得肚子不舒服,但她并没在意,只让卫生院的医生打了一针继续上课。直到疼痛难忍,从乡村辗转到城里医院,才发现孩子已经临盆了。早产的女儿生下来时才4斤半,只能放在保温箱里接受进一步治疗。这件事后,张艳玲成了全梧桐镇有名的“把孩子生到讲台上的老师”。

曾经经历一切的困难,如今想起时张艳玲却觉得云淡风轻。最让她骄傲的是,当年只有四斤半的女儿早已亭亭玉立,去年还如愿进入了成都市西华大学就读心理学。张艳玲觉得,这是上天对自己最好回馈!

22年的班主任生涯,张艳玲走进一批又一批孩子的记忆,成为他们成长的见证人。每一个毕业季,她也都为孩子们策划别样的毕业典礼,孩子们总会亲切地叫她“妈妈”。张艳玲说:有这简单的两个字,此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