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老韩讨薪记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通 讯 员 张昌彪

2021年10月13日,韩师傅愁眉不展地走进文水县刘胡兰人民法庭。“早两年我给郭某开大车,最后欠我1万元工资,一直拖着不给。这几天找他要,还是不给我钱。咱们法庭能不能给我想办法要回来?”

“他有没有给你打欠条?”负责案件的张庭长边聊边给韩师傅点上一支烟。

“没有,这咋办?”

“他承认这个欠款不?”

“电话里倒是承认,可三年多了就是赖皮不给钱,真戳火人。” 韩师傅长长地吐出一口烟,看得出非常懊恼。

“咱可不能动火,再说没有欠条,只有通话记录,从法律上讲是证据不足。这样吧,咱们先通过镇司法所联系对方,协商一下,看他什么态度。免得对方觉得上了法庭面子上下不来,撕破脸反而不好解决。”

韩师傅表情立马一脸迷茫,还带着一丝疑惑。

张庭长看出了老韩的心思,耐心地劝道:“放心,如果解决不了,咱们再说打官司的事。走调解自然有他的好处。”随后,韩师傅跟着张庭长来到刘胡兰镇法官诉调对接工作室,张庭长把情况向司法所调解员做了介绍,调解员立即电话联系郭某。

半小时后,郭某走了进来,满脸不高兴地说:“我又不是不给,用得着惊动公家吗?”张庭长拉着郭某耐心地说:“咱们老百姓有纠纷,我们就解决,你有事一样可以找我们办。不要带情绪,咱们有事说事。照你这么说,就是欠韩师傅工资了,是吧?”

“是了,我不是有钱不给,我搞运输资金周转也要钱,一直不方便。”

经过张庭长和司法所调解员的一番调解,郭某同意一个月内把钱给了韩师傅。

“到时候给不了又咋办?”韩师傅又担心起来。张庭长又耐心的告诉韩师傅,“你们达成协议后,可以进行司法确认,法院给出具法律文书,如果不按协议履行,到时候可以直接申请强制执行。”

韩师傅:“还有这样的好事?!行,就这么办。”

手续都办利索后,郭某拉住韩师傅的手,“不好意思!拖了这么长时间,咱们按协议办,万一我到时候给不了,你让法院把我逮起来……”

在场的一家人都哈哈笑了起来。几天后,韩师傅高兴地给张庭长打来电话,郭某已把1万块钱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