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关于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后半篇”文章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考

□ 孝义市政协主席 王士礼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全面深化乡村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对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引领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孝义市作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量化、登记赋码等“前半篇”文章。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后半篇”文章,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根据年度协商计划,市政协就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组织委员听取相关职能部门情况通报,实地走访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座谈研讨等方式了解实际情况,并通过文件、报刊及网络等渠道,尽可能全面了解相关政策,汲取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形成了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市在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面取得不少成绩,作出了一些积极尝试,不仅完成了集体产权核资工作,并在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开展各类产权交易。特别是,我市各乡村在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过程中,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经济实力、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的不同,发展方式也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种模式:

(一)以阳泉曲镇苏家沿村为代表的企业带动模式。阳泉曲镇苏家沿村,采用政府、企业、村集体三方合作模式,自筹资金400万元,利用搬迁复垦土地探索自建厂房出租模式搞养殖,每年可获得租金80万元,其中50%由村集体提留用于公益事业,50%用于股民分红,全村股民每股年可分红1700元左右。这种企业带动模式,是村集体借助企业产业优势,发挥聚合作用,将资本、技术与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把集体经济接入产业链条,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集体和股民稳定增收。

(二)以下栅乡尧仲村为代表的产业发展模式。下栅乡尧仲村立足土地优势,成立村股份经济联合社,流转1000亩土地建立了千亩连片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园,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示范园运行以来,共收获谷子68.97吨,碾成小米92000斤,年收入71.6万元,村集体年增收20万元,带动用工就业25人,实现产业脱贫145户339人,人均增收700元。类似的还有西辛庄镇盆子坡村等。这种产业发展模式,是立足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通过发展一种或几种产业,实现集体“三资”升值保值。

(三)以崇文街道留义村为代表的资产租赁模式。崇文街道留义村利用自身区位优势,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引进鹏飞餐饮总汇、崇文宴会厅、7天酒店、博爱医院、京东便利店等企业,年租赁收入1150万元;建立城北汽车营销中心,引进吉利龙标、孝义三佳等10余户销售商入驻,年收入130万元。2020年,留义村人均分红7180元。这种资产租赁模式,是村集体将其拥有的资源、资产交由其他主体承包经营,收取定额租金。主要来自土地价值较高、经营性资产总量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

(四)以柱濮镇牛郎岭村为代表的项目依托模式。柱濮镇牛郎岭村山多地陡、耕作条件差,村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12000余元的转移支付和12000余元的土地流转费。面对村情实际,牛郎岭村有效利用国家对光伏发电产业的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地势高、光照时间长的优势,发展光伏发电项目。截至目前,牛郎岭村光伏发电项目已有284.4千瓦的发电板,吸纳股金127.2万元,年可收入20万元,其中集体收入7.5万元、股民人均收入700余元。这种项目依托模式,主要是利用自身资源及地理优势选择合适项目,结合政策扶持,依托项目的“吸金”、“造血”功能,壮大村级集体资产。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在产权制度改革的推动下,尽管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村集体经济依然薄弱,多以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租赁等为主,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且不稳定,同时区域发展不均衡,集体经济的外向度、市场化程度不高,经营的渠道不宽、理念陈旧、方式落后,创新性明显不足,与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究其根源主要有:

(一)人的因素。没有一支“懂经济、会经营、爱农村、爱农民”的管理团队,没有一个完备的“引得来、留得下、干得好”的人才机制,是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一是村干部自身能力有限。有的村干部对市场了解少、信息获取渠道狭窄,不知道种什么、养什么,也不知道要开发什么、引进什么,找不到利用当地优势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有的村干部受年龄、阅历和文化程度的限制,虽有发展集体经济的想法,但缺乏明确的思路和规划,难以付诸实践。

二是村干部缺乏主动作为意识。有的村干部认为,村里既无资金,又无技术、人才,不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政府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一定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村干部认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存在很大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经营成功收益是集体的,经营失败责任是自己的,既落埋怨,还会丢选票,甚至背债务,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

三是农村劳动力、人才外流严重。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方面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使得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和本土人才流向城市。

(二)政策的因素。没有政策和制度的支撑推进,就构建不起边界清晰权能运作流畅的产权制度,也建立不起良好的产权制度运营机制。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应当尊重并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虽然《民法总则》也明确赋予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地位,但没有专门立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实际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相关法律法规中都只提出了一个名词概念,一定程度影响农村产权改革。

二是“六项权能”释放不足。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权能,是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目前,占有权、收益权分别以集体资产股权证书、每年领取集体分红的形式得以实现,但其他权能的释放进展缓慢:

有偿退出方面,因股权预期收益不确定,导致股权价值难以确定。同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缺乏资金或担心股权退出后的可持续性,没有能力及意愿回购农民的股权。

抵押、担保方面,我市2019年出台了《孝义市农村集体股份经济组织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但目前仅发放2笔贷款,一笔是留义村7户村民就股权抵押贷款与农商行达成协议,获得贷款140万元;另一笔是牛郎岭村利用股权抵押获得贷款40万元。质押股权融资难,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集体资产组成复杂,难以评估定值,农户股权价值较低,难以开展相关信贷业务。另一方面是现阶段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只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通过股权获得的分红也普遍较少,股权流动性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质押股权的处置难度,银行变现困难。

继承方面,现阶段股权要求封闭运行,也就是集体股权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流转,不得突破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围。而现实状况是,股权继承人可能不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易与其他成员产生纠纷和矛盾。

三、意见建议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趋势和总要求下,如何作好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多种方式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让村集体经济组织“活起来”,这对推动乡村振兴至关重要。基于以上所述,建议如下。

(一)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基础。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农村集体经济这样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突破的复杂工作而言尤为重要。一方面,要下大力气提升“一把手”的素质和能力。改变过去单一搞培训的模式,注重实际效果、方式方法,在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农产品营销、合作社财会税务管理、电商创业等专业培训的基础上,组织或鼓励村两委主干多走出去到发达地区,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增长才干,从而达到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的工作效果。定期组织基层党组织书记开展党性教育培训,切实增强“一把手”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另一方面,要选优配强村集体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科学把握我市村集体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特征,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地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选配充实村社人员队伍。

(二)积极探索激发集体经济活力的措施办法。一是探索试行“政经分开”。建议学习借鉴江苏省昆山市等地经验做法,试行党领导下的“政经分开”。即,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在有需要且条件许可的地方,实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事务类职能划归自治组织、经济类职能留给股份合作社,建立职责明晰、稳定协调的基层组织管理体制和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的农村集体资产运营管理机制。同时,实行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分账管理,让村集体经济组织“轻装上阵”,自主生产经营,扩大富民效益。二是破解权能释放不畅瓶颈。当前,资产认定难是影响村集体权能释放和参与市场化运营的重要问题,亟需破解。应积极探索村集体资产有效评估机制,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金融机构成立内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价值评估机构,帮助化解资产、资源评估、量价的难题,确保权能释放顺畅。三是探索放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交易市场。以股权证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在其备案的功能基础上,增加股权交易功能,为盘活集体资产股权,扩大投融资,全面参与市场经济创造便利条件。

(三)多种模式提高村集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在巩固拓展好现有成熟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以往我市百名干部“三下江南”做法,坚持走出去,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考察借鉴。例如,针对地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借鉴浙江平湖“飞地抱团”模式,通过互补结对、联村异地合作(东部平川的村和西部山区村匹配),一方“供土地指标、供钱投资、供人管理”,一方“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以合作共赢实现资产保值增值;对人力充足、土地资源薄弱的村(城中村或者整村进城安置的村)可以尝试安徽芜湖“以资源换资金,开展服务创收”模式,兴办运输车队、农机服务等配套服务业;对有文化底蕴、自然资源丰富的村建议学习四川绵竹“整合资源,发展休闲旅游”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对无合适投资渠道、保值增值难的村,可以借鉴上海青浦区委区政府委托金融机构,整合百村资产,开展私募基金运作的方式和上海嘉定、西安周志以乡镇为单位成立集体经济联合社的做法,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

(四)切实强化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有力领导。纵观全国村集体经济发达的先进地区,在县级层面都有较为完备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运行机制来推动这项工作。建议:一是成立市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机构,调动相关部门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全面强化对全市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二是制定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五年规划,明确每年的发展目标;三是研究制定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引进培养、产业培育发展、优惠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具体指导意见,使基层发展村集体经济有规可依,有据可循,有政策可享;四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问题,推动工作。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倾向

1、注意防止盲目投资上项目的倾向。随着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势必会掀起新一轮上项目热潮,鉴于我市农村集体经济仍比较薄弱,可处置、经营的资产总量不大,抗风险能力比较低的实际,要坚决防止“完任务”式、“做政绩”式、“套补贴”式上项目的情况发生,发挥好乡镇(街道)把关指导作用,完善投资前期调研、监督管理、审核评价机制,稳步推进投资运营相关工作。

2、注意防止集体收入“分光吃尽”的倾向。现实中存在通过土地租赁、资源补偿短期获得大量资金,全部发放到个人的情况,没有用于发展集体经济,导致村集体经济难以发展壮大。要坚决杜绝这种不健康、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做法,明确集体留成资金比例,实现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3、注意防止“家长制”的倾向。今年正值村“两委”换届,要求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再加上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也要求由村支部书记担任。一人兼三职,权力高度集中虽然有利于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办大事,但对权力集中后可能引发的“家长制”问题应当予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