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心香一瓣

与书重逢尘世中

□ 李 牧

袁枚说,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他的经验之谈。很久以前,我也深以为然。后来发现,书还是要买来才好,借来的书,总归是要还的,还书的心情,就像是与老朋友分别,令人怅然若失。于是,再也不借书了,看到喜欢的书,马上去买,放在那里,心里踏实。

而且,对于我来说,买书这件事本身就能给我带来无比的快乐。每逢心情郁闷,百无聊赖之时,就到书店逛逛,随手翻翻书,心情就逐渐开朗起来。若是运气好,遇到心动的书,当下花钱据为己有,那就是中了大奖,意外之喜了。只不过,这样美妙的时候不多。

渐渐地,书柜整整齐齐摆满了书,颇能带来满足之感。只是有时候,想看书了,望着书柜里成排的书,总会呆立半晌,发愁该读那本才好呢!发愁的缘由是我每本都想读。因为书柜里的书,都是与我在书店浩瀚无边的书海中,一见如故,若多年老友,久别重逢。比如在书柜第三排左数第7、8、9本的《游居柿录》《陶庵梦忆》《霜红龛杂记》。现在,我还能记得当时决定买它们的原因以及拿着它们回家的快乐。

这是青岛出版社《案头枕边珍品系列(第二辑)》中的三本,这个系列此辑共四本,还有一本是大名鼎鼎的《浮生六记》,当时没有拿,原因是,我觉得这本书应该在情绪比较柔弱的时候,以一种有纪念意义的方式得到手比较有味道。

《游居柿录》明·袁中道。这是一本日记体式的游记,记录了作者从万历三十六年到四十六年的吴越之游。这次长达十年的游历,实际上是这位在科举考场上屡屡失败、晚明赫赫有名的“公安三袁”之一、公安派主力大将袁中道的无奈之举。旅游是为了排遣胸中郁闷之气,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便有福气通过他的眼睛看到几百年前吴越的名山丽水、古迹幽胜;可以听他在游历之余谈论学问、鉴赏书画。又因为是日记,所以游历感悟原汁原味,新鲜热乎。

《陶庵梦忆》明末清初·张岱。这位老兄前半生生活奢侈,是标准的纨绔子弟,后半生却避居山林,箪食瓢饮,穷得有上顿没下顿。但令人佩服之处在于,对这种判若天壤的处境,他甘之若贻。他的心境极其之好,预先写了墓志铭,看好墓地,然后继续读书写字。这本《梦忆》写的就是他前半生浮华之点点滴滴。举凡美女、娈童、精舍、鲜衣、骏马、华灯、烟火、梨园、古董、花鸟、山水、茶酒等等,都能在书中找到。想想看,他写这些的时候,已经穷困潦倒,说不准肚子还在咕咕叫呢,笔下是曾经的繁华,字里行间却不带半分寒碜气,这份豁达很令人喜欢。

《霜红龛杂记》清·傅山。傅山,自号朱衣道人。在梁羽生《七剑下天山》中,傅山以绝顶内家高手的形象出现,已经算得上是极其有分量了。但实际上,他的成就要比小说中高妙多了。他的医术通神,医学名著《傅青主男女科》,在医学界地位尊崇;他的画一流,他的字超一流。学术上,他与黄宗羲、顾炎武等齐名。据说,大名鼎鼎的山西名酒竹叶青酒和太原名吃头脑,就是他发明的。我感觉他武功虽不至于有《七剑》中那么厉害,但也一定是位高手。这本《霜红龛杂记》,记录了先生的率性言谈,其洒脱痛快一览无余。

我一直惦记着那本《浮生六记》,可惜的是,我有心情的时候,遇不到它;遇到它的时候,却没有心情。至今,依然不能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