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转鸿钧佳气同,
肩摩毂击乐融融。
不须迎向东郊去,
春在千门万户中。”
春节,无疑是最具中国元素的一个节日,是全民的狂欢节、美食节、团圆节。无论时势如何变迁,那一抹“中国红”永远是国人心头的向往,心尖的温暖,心中的激情。一百个中国人就会有一百个春节的模样,而我心中的春节,它在哪里呢?
它在“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喜色中。每年除夕的重头戏就是贴春联。早年大部分庭院都有砖砌的门柱子,先把去年的旧对子撕下来,扫去砖缝里的灰尘,抹上一层白面熬制的“浆糊”,再把新对子贴上去,谓之“辞旧迎新”。有木栅栏的,干脆就贴在两边立起的木柱子上。除了对联,还要在正对大门的窗户上贴上“抬头见喜”,在猪羊圈旁贴上“六畜兴旺”,在堆放玉米的架子上贴上“五谷丰登”,在装米面的圆肚黑缸上倒贴一个“福”字……很快小小院落,大街小巷便被红纸黑字乃至其它五色彩纸,内容寓意吉祥的春联所覆盖,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景象。父亲是村里少有的文化人,一过腊八就开始忙乎着为左邻右舍写对子,我在一旁帮忙裁纸张、递墨汁,把着报纸逐字逐字念出声来,防止遗漏或写错一个字。每写完一副对子,还要负责把笔墨未干的对子放一旁晾干,再分发给有关人,感觉自己也很神气!等忙完这些,帮大人贴完自家的对子,往往就到除夕的下午了。还有一项任务要完成,那就是抄对联。约上三两伙伴,每人拿一个小本本,开始逐户逐院抄写那些内容较好的对联。那时天气很冷,手指不一会就会被冻得僵硬,但我不为所动,一直坚持到天黑,完成老师布置下的三十副对联的任务。那些美好的句子,日后被我运用到作文当中,很受老师夸赞。
它在“人家童稚喧”的喜庆中。过年当然最高兴的是孩子们了,穿新衣,戴新帽,放鞭炮,吃果糖,处处嬉戏玩闹,处处欢声笑语。遇到“雪打灯笼”的天气,才不管新衣不新衣的,照样堆雪人打雪仗在雪地上打滚。那时,似乎没有那么多作业负担,父母也不是虎视眈眈忧虑重重,一任每一个孩子尽情吃喝尽情玩乐!回想起来,没有苦逼心事没有老成持重的童年,才算得上是阳光童年快乐童年啊!老家距县城不远,早年集体经济尚可,对教育相当重视,校风校貌村风村貌在周围十里八乡首屈一指。每年春节前,学校都要组织学生义务劳动,把全村大小街道清理打扫一遍。我是班里第一个获得中队长称号的,臂膀上挂着“两个杠”的臂章,自然是要带头参加各类活动了。除此之外,我还积极组织学雷锋小组帮烈军属,孤寡老人担水,劈柴。清楚记得一位姓霍的五保户,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们帮他把院里院外打扫干净后,就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述那些气壮山河的战斗故事,在幼小的心田种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种子。流年似水,受用匪浅。学校在教学之余,还组建了文艺宣传队,在初一当天为村民进行助兴演出。常演的节目有踩高跷,秧歌,腰鼓,锣鼓等。记得有一年我报名参加了“大头娃娃”的表演,头戴着大大的一个头盔,尽管有些憋气,但还是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为村民带来些许开怀的欢笑。
它在“百花开遍园林”的喜气中。过年其实是过得一种氛围一种心情一种文化。当人们感叹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诸多与时俱进的新民俗却迈着铿锵步伐,愈发充盈着丰沛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相隔万里么?就来个短视频隔空拜年,同样是情深意长;有疫情影响?就响应号召就地过年,“此心安处是吾乡”;不能与亲人团聚?就来个在线酒店聚餐,同样是其乐融融;孤单寂寞么?那就收听收看春节联欢晚会,同样是红火热闹……南方人可以走出户外,领略祖国山河壮丽;北方人也可以足不出户,把遍地春色纳于屋宇。近些年来,我除了进超市购些必备的年货外,更多的是走进花市,采购,欣赏那些平日不多见的鲜枝嫩叶,为隆冬的北方单调的生活增添五彩斑斓喜气洋洋的春色。花市并不大,位于本县与邻县的交界处,自开张以来生意日益兴隆。进入里面热气腾腾,颇有南方的触感。举目四望,花团锦簇满目生辉。有绽放的杜鹃,仙客来,蝴蝶兰等各种知名不知名的鲜花,有翠绿的发财树,平安树,金钱树等各式知名不知名的绿植,等等。同行的女儿沉浸其中,不停的拍照留念。在片片花海中,我选中了红的蟹爪莲,粉的山茶花,青的转运竹,独秀的君子兰以及幽香的碧玉兰五盆花卉,分别放置于阳台,电视柜前,顷刻间家里显得春意盎然,活泼生动。女儿则选了两株“金枝玉叶”,摆放在书桌的一角,煞是好看。原来,春节是很有味道,更有色彩的!
古诗云 :
“一年滴尽莲花漏,
碧井酴酥沈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
春态苗条先到柳。”
春节就这样一年年走进寻常百姓生活,一次次带给我们诗意的远方、不泯的创造、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