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高永红:

落实“双减”政策 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 本报记者 刘丽霞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解决教育内卷,实现课内提质、课外减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育人体系提供了遵循。

市人大代表高永红表示,“双减”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双减”正朝着“政府有部署、学校有落实、家长有好评”的方向稳步推进,但在调研中发现还存在中小学生作业量过多、教师“弹性工作”时间得不到保障、课后延时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其是在一些教育质量亟待提升的农村地区,“家校社”协同困难,在个性化作业需求等功能方面仍缺乏统一实施标准。

因此,她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促进“双减”政策进一步落实,一是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学校应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德育等方面强化培育,特别是注重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建立难度适中、层级分明的作业设计规划。同时,在中小学校建设“家庭教育工作室”,在教育方法、方式和内容方面,给予家长一定的专业指导,使家庭教育真正与学校教育互补,形成支撑合力,达到家校共育的目的;二是建立并完善教师奖惩机制。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情况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落实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弹性上下班制”“延时服务费用标准”,同时,严厉打击在职教师课外有偿补课,创造风清气正的教育环境;三是发挥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社会资源的作用,聘用高校教师、退役运动员、非遗传承人、志愿者等社会专业人员为孩子们服务,在社区建立“假期托管中心”,聘请志愿者为辅导员,每天安排一名家长监督员(由托管孩子家长轮值),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假期有所安置,有所学习;四是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学校应开好各项体育、美育课程,定期举办学校运动会、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同时,建立“心理咨询室”,将艺术、体育等内容融入其中,通过系统专业的心理健康疏导和丰富多彩的体验性活动,引导其释放压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