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多了……”文明节俭的清风拂面吹来,石楼县的社会风气愈加良好。
移风易俗活动开展以来,石楼县响应上级号召,坚持“党建引领、宣教先行;分类指导、整体联动;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三治融合、制度保障;破立并重、奖惩并举;领导带头、党员示范;涓涓成势、久久为功”的原则,多措并举开展移风易俗专项行动。
建章立制 推进移风易俗常态畅行
创新“12345”工作方法,在实践过程中见真知。聚焦一个目标,即遏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建设文明乡风;抓好两类人群,即重点抓好党员、公职人员和居民群众的移风易俗;夯实三个重点,即重点夯实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严把四个环节,即严把婚丧事宜事前申报、事中监督、事后核查、典型选树;做到五个带头,即党员、公职人员要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在群众心中,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干部就是一个标杆,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流传度高、示范效应强,容易为群众所模仿,移风易俗工作亦是如此。为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石楼县专门下发《石楼县党员、公职人员移风易俗有关规定》,要求把带头移风易俗的表现作为党员年度评议和评先树优的重要标准,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对带头违反规定、大操大办的严肃查处。
“以前觉得大操大办是民间习俗,人们邀请时还会纠结去还是不去,现在红线画得更明晰了,非亲不请、非亲不去。没有那么多纠缠不清,平常工作也开展得更顺利了。”义牒镇留村党支部书记郝挨平说,如今,许多村党员干部已成为移风易俗的宣传员,一线工作的推动者,有些还成了先进典型,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得到了极大提升。
发动群众 树立文明乡风主体作用
一场特别的集体生日会拉开了文明新风尚的序幕。1月11日,南城区明德小学会议室内,15名一月生日的学生与家长、老师齐聚一堂,共同庆祝他们12周岁的生日,以此告别童稚,迎接更加美好的青春年华。
近年来,石楼县兴起了给孩子举办“12周岁”生日宴的陋习,家长们借孩子生日互相攀比、大摆宴席,孩子们也要互相邀请、互赠礼物,这种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给父母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举办这次集体生日旨在摒弃这种不良风气,提倡感恩父母、推行移风易俗新风尚。“和同学集体过生日很快乐,也很有纪念意义,也不用缠着爸爸妈妈给同学买生日礼物了,这样的生日我喜欢,感谢老师!感谢爸爸妈妈!”南城区明德小学六年级三班学生陈烨高兴地说。
婚丧喜庆活动简办,体现的不仅仅是社会文明新风尚,更是代代相传的勤俭持家好家风。1月13日,灵泉镇卫子沟村的贾彦龙和前山乡霍家村的霍芳林喜结连理,并在新郎自家院里举办了一场与众不同的婚宴:没有漂亮的婚纱、没有豪华的车队、没有婚庆主持、没有灯光摄像,有的是新郎和新娘最甜美的笑容。3个菜、8张桌,不再觥筹交错,依然宾主尽欢。
“一场婚宴花了不到一万元。”新郎的父亲贾俊福直呼“减负”。“农村人娶媳妇是真不容易,面子丢不起,里子要不起。”说起婚宴旧习,贾俊福的眉毛拧成了疙瘩,“现在好了,县里大力推广提倡移风易俗,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一句简单的不允许,而是实实在在为百姓考虑,帮老百姓解决问题。”
宣传引导 营造文明节俭舆论环境
“多方面联动,多领域融合,打响宣传舆论的前哨站。”在这个过程中,石楼县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发挥志愿者的教化引导作用,把移风易俗融入理论宣讲、文艺巡演等活动中,以富有时代性、创造性的方法举措,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涵育了新时代优良民风。
2021年12月4日下午,“倡导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移风易俗文化大篷车宣传活动走进龙山水岸社区,为300多名社区群众带来一场别具特色的文化大餐。
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博得现场观众阵阵喝彩,大家看得兴高采烈、赞不绝口,时不时拿出手机记录下精彩瞬间。文艺节目中穿插的移风易俗知识小问答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据了解,石楼县委宣传部根据本县实际,编创了小品《老俩口罢宴》、戏剧《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等一批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开动移风易俗宣传大篷车,深入9个乡镇30多个村(社区),通过文艺表演和有奖问答的形式,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取得了良好宣传效果。网名“农民鬼才”的自媒体人白五洲,创作了《摒弃婚丧陋习》等短视频6期,在村民中广泛传播,点击量突破10万。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正在石楼大地蔚然成风。市民们从观念到习惯,从文明素养到精神面貌均焕然一新。这,就是实实在在摸得着、看得见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