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移风易俗·特刊④

群众觉得好才是真的好

□ 冯海砚

前东旺坪村全村536户人口,270户入选“文明户”;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贺海祥为小儿子张罗结婚的事情,给女方的彩礼是只有10001元;阴湾村为全村75岁以上的老人集中过生日;大营村李二小父亲葬礼省事省钱省力,这些变化都是全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以来看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更多的是群众的支持和赞誉。

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干部最头疼的事情就是村民不愿意接受,都认为,几十年几百年了,家家户户都一个样子,怎么到了我这就要简办,面子怎么能过去。“不论是婚事、丧事,还是过生日、乔迁,都是争面子的事情,也是自家的事情,不好管,更不好引导。”

然而,工作真正推开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有一些群众以前宁愿打肿脸充胖子,也不愿意丢面子!”谈起前些年村里盲目攀比、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更多的农村群众直摇头,“礼金年年增加,人情债层层加码,婚丧嫁娶成了村民的一大负担!”

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中做什么,不要总是“我觉得”,而是要看“群众觉得”,坚持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善于办实事、敢于解难题。

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也如此。我们更多的是要看群众获得感有没有增强,要听群众有没有发自内心地点赞。

实际工作中,之所以有时会出现“干部忙了一身汗,群众还是不点赞”的现象,往往是因为我们心中一团火、决策一头热、方法一刀切、推进一阵风,所想不是群众所急,所干不是群众所盼。

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基层干部浑身解数,上门动员,讲政策、做宣传,磨破了嘴皮,但是起初的工作成效却不大。但是工作坚持下去了,磨破了嘴皮就再跑累了腿,只要是有利于群众的就坚持到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决心有序推进、逐步解决、逐一见效。

群众觉得好才是真的好。在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过程中,当然也需要一些刚性的制度约束,制约移风易俗中的那些陈规陋习,但是在群众真正认可,真正接受的时候,放下面子、放下人情也不再是难事,风清气正也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