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向军
7月7日晚8时30分,“红色丰碑合唱音乐会”在临县最大的,7000多人的移民小区万安苑唱响。
舞台上,党徽、夕阳、群山、万山红等元素交相辉映,大行书“看见你们格外亲”定格其上;打击乐暖场音乐让整个夜晚欢快起来:小河的水清又清/庄稼盖满了沟/解放军进山来帮助咱们闹秋收……马玉涛的歌声艺术地再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令台下观众陶醉。
这是临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合唱团今年7月红色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5年多来的第57场演出,合唱团指导老师薛炜艳领唱的《天下乡亲》让许多人泪目。
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了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歌曲采用京剧唱腔,大气磅礴、荡气回肠,词曲夹叙夹议、如泣如诉。开头悠扬婉转,结尾撕心裂肺!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
《天下乡亲》有情、有泪、有爱、有忧,更重要也最难得的是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愧疚”:我来的时候/你倾其所有/你盼的时候/我在哪里呀/你望眼欲穿的时候/我用什么来报答你……
临县老促会常务理事陈殿玉说,“一连串的设问,问得人心里发酸!”这是源自岁月深处的咏叹。这几问,拷问的是党员干部的灵魂。
因为敢问,说明灵魂亦在。敢问,是一种直面与担当,也是一种刺刀见红的自我剖析。
正是这种通透的“问”和坦率的“愧”:打动了千千万万的受众和演唱者,使得该作品获得了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4—2017)。
临县老促会会长渠文明“问心有愧”,2017年5月组建合唱团不久,他就将这首原本是大型情景音乐套曲《西柏坡组歌》的作品之一,选入《放歌临县》组歌。后来的5年中,临县老促会合唱团演唱的众多曲子中,该曲的重唱率最高,没有之一。
其实,渠文明的愧疚之心始于何时他自己也不一定说得清。不过,他创作的《放歌临县》组歌的前言中说,“我生在临县,长在临县,学习、工作在临县,一辈子没有离开过临县……这里有前人的血、后人的泪,有昨日的梦、今天的心……退休后总考虑应该为临县再做点什么,于是重新拾起年轻时的一点爱好,便有了《放歌临县》歌曲集。”
如其所言,这里的确有渗透着热血与热汗的土地,有充满期望与渴望的群山。土地,因为昨天的热血而更加肥沃;群山,因为今天的希望而托起朝阳。
战争年代临县人民为了支援前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艰苦奋斗,节衣缩食,出人、出钱、出粮、出物资。仅1938年至1948年的10年间,就有2万多进步青年参军参战,1800多人血染沙场,渠文明的爷爷和三叔也是在抗战中牺牲的。
1947年3月,党中央撤出延安,中央前委转战陕北,中央工委前往河北平山,中央后委进驻临县,主要担当中央军委总参谋部职责。中央后委领导下的50多个中央直属机构3000多人,在湫河两岸48个村庄驻扎一年。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央前委告别陕北,东渡黄河,经临县高家塔与中央后委在双塔村汇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这里盘桓3日,倾听群众的疾苦。随后转战西柏坡,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领袖们的深情宛在昨日,父辈们的血汗不能白流。渠文明一连写了8首红色歌曲,咏叹岁月沧桑,讴歌血色浪漫。近年来,他写了110多首歌曲,歌咏古老的临县、壮美的临县、英雄的临县、充满希望的临县,多半曲谱出自他手。
这是渠文明为吕梁市暨临县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30周年而作的一首叙事性长歌:
中央后委在临县一年半/统筹前方后方作贡献/前委工委的枢纽/参谋部的前沿/卫生部的阵地/后勤部的总站/外交部成就雏形/法委会工作在甘泉/兵工厂热火朝天/保育院是儿童的摇篮/人欢马叫湫河岸/红色电波捷报传……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样的“天问”久矣,类似“问题”喊的人多了。渠文明在《放歌临县》前言的一开头就引用艾青的诗句,发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沉吟。
渠文明作词、刘赞化作曲的《故乡啊我的亲娘》唱道:放开记忆的闸门清泪两行/喊一声故乡啊我的亲娘/山峦环抱着平静的山庄/像看见母亲慈祥的脸庞/老枣树挺拔在山的脊梁/像看见父亲刚毅的目光/一条条山路纵横交错/给了儿女一双双翅膀/村头站立着水桐白杨/迎送着子孙勇敢飞翔……
每个人的故乡,穷也好、富也罢,好也罢、赖也好,都是一首唱不尽的歌 。《放歌临县》中的乡愁,渠文明的表达总是那么含蓄、那么充满希冀。
说到脱贫,人们同样感慨万千。渠文明作词、合唱团指挥刘向荣作曲的扶贫三部曲,再次吟咏共同富裕的悲歌。去年6月28日,临县老促会理事薛东山在其驻村帮扶点举行的“建党100周年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学党史的体会,他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是由弱变强、由小到大的百年。百年党史可以让年轻人长志气、长智慧。当时在座的人都说这个说法比较提神。
脱贫后的农民的确需要强大的精神食粮继续滋养。令渠文明不安的是,近年来临县老促会合唱团虽然也到过乡村演出,但去的地方太少了。前年冬季着手补上这一课,却被新冠疫情羁绊。
今年6月疫情警报解除之后,他就召集合唱团员紧张排练一个月,出炉了开头你所听到的“看见你们格外亲——红色丰碑合唱音乐会”。这是一台16首歌组成的节目,6支新歌中的3首都是渠文明作词、刘向荣作曲。
编排这台音乐会的起承转合,渠文明也费了一番心思。序曲:《东方的太阳》赞习近平新时代,《百年辉煌》颂党恩;《大山西》《吕梁颂》《盛世临县》《春风十万里》依次跟进,接着表现古老的临县、壮美的临县、英雄的临县,《脱贫》和《国殇祭》再现共同富裕与疫情防控两大现实主题。尾声:《欣欣向荣路》《枣林百里是临州》聚合本场音乐会的主旨,展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临县。
为了增强了演出效果,这一轮的“红色文化进社区进校园”活动,跟在县城演出一样,租赁了移动电子大屏幕,每一首歌都制作了背景视频,用心和情给观众奉献了一台视听盛宴。
除了自创的110多首《放歌临县》曲子,这些年来,临县老促会合唱团打造的“红色文化套餐”还有了——《长征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江山如此多娇·毛泽东诗词组歌》《人民万岁·毛泽东组歌》《黄河大合唱》《吕梁山大合唱》,任一部作品都是名家之作。
传播红色文化,临县老促会还有两手:一是整理出版了50多万字的《临县革命老区发展史》《丰碑》《启航新征程》《图说红色临县》等图书;二是创作民歌剧《枣花》,讴歌1947年随中央后委从陕北转移临县的兵工厂工人,与驻地村姑的一段曲折恋情。
为什么花儿这样红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的好像燃烧的火……”这是一首表现纯真友谊和凄美爱情的金曲,流行半个多世纪,至今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临县老促会合唱团亦像一团燃烧的火,除了暑期、疫期、节假日和演出,每周5天的晚7点至9点,都在排练厅引吭高歌。32位团员不讲条件、不计待遇,身边若无难缠的俗事,多数人能准时练功。
有人调侃说,“一个老汉哄了30多个后生”,而合唱团员们的回应却是“30多个后生哄了一个老汉”。“哄得老汉开心了,俺们也开心了,谁也不憨着”。
团员们坦言:临县老促会合唱团能像一团火燃烧5年多,的确有渠文明的“面子”因素,但更多是因为大家喜欢合唱艺术、真心热爱家乡,在团队里享受声乐的美和红色文化的熏陶,不仅愉悦身心,还能养我浩然之气,“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72岁的渠文明不光作词作曲,还是合唱团名副其实的总策划、总编导、总指挥。团里还有“三剑客”“一枝花”:薛炜艳是指导老师兼领唱,刘向荣是指挥兼作曲,赵旭强一身三任——指挥、领唱、教练。钢琴伴奏张晶,年轻又漂亮,《毛泽东诗词组歌》旋律优美、格调高雅,张晶的伴奏酣畅淋漓、如泣如诉,跳动的十指、入迷的神态,简直美爆了。
20多位团员虽然是团里的群众,却是合唱团“真正的脊梁”。若不求好,地球离开谁都照样转;如要追寻“合唱的和谐美”,离开谁都是一分损失。5年多来合唱团排练演唱100多首歌,多半是调门高亢、政治色彩的曲子。加之大家的声乐功底差,排练方法得道浅,“非常之观、险远地段”只能“扯着嗓子喊”。
纵然如此,渠文明还是嫌大家不用心、不卖力。实际上是他的心太急、情太盛,新歌写了一首又一首,每场晚会总想出新意。每年的“七一”“十一”,都是固定的演出时间。还要下乡演出,遇上县里的大型活动,合唱团更是不会缺席。
饭得一口一口吃。不按字帖练字,就算“一个点儿”,一辈子也写不好。渠文明说,早已揣摩到合唱团的软肋,因为“任务太急太重刹不住车”。“心血来潮,不写不快,不唱不快”。
“但合唱团还是必须转型,向高质量转型。”渠文明接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软实力,硬实力必须足够硬,软实力必须足够软,只有软才能沁人心脾,才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才能实现我们心里想的,否则就白忙活了。”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的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渠文明激动地跟笔者喊:“知道吗?唱歌就是‘燃烧自己、温暖别人’的艺术表达。”“临县老促会合唱团为什么像火一样燃烧了一年又一年,因为红色文化是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