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高粱水水”

□ 梁镇川

我们编创的大型现代戏《风流父子》中,有这样一句唱词:“为交心灌上点儿高粱水水”。细品,把酒昵称为“高粱水水”,是何等的形象生动、雅俗共赏,又寄托了人们多少钟情陶醉呢!事物往往是看似简单,实则大为不凡的。看到“高粱水水”四个字,不由得想到清香型白酒之冠的杏花村汾酒。这一瓶看来白白亮亮的“高粱水水”,却并非寻常。它蕴含着几千年的人文历史,凝聚了无数工匠的精湛工艺,结淀了历代“汾酒人”开拓进取、诚信营销的理念,方闪烁着熠熠生光的晶莹透亮,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温馨清香,畅销于天下寰球五洲四海。就是这瓶神奇的“高粱水水” ,成为了吕梁的一大支柱产业、赢得了享誉全球的一张闪靓“名片”。

为编创以汾酒宗师、晋商典范杨得龄为原型的大型现代戏《杏花酒翁》,我曾四进杏花村汾酒厂采风,多次徜徉在汾酒博物馆里观察、沉思,以期探究汾酒这“高粱水水”的神奇之处。

汾酒文化源远流长,是晋商文化的重要一支,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就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推崇而一举成名,并载入廿四史。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尽管有人质疑,但牧童遥指处,确是杏花村;酒家飘帘者,汾酒能醉人。于是,汾酒便借此而再度扬名。

在通往酒都宾馆的一处大红明柱上,悬挂一副名家书写的楹联:“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文学作品的艺术想象,总是能把现实生活渲染得神灵活现。这副楹联,演绎得汾酒大有“来风亦醉”“得味成仙”的神奇!不是吗?这里有千年神泉涌,这里有古井申明亭,这里有一代代精明强干的“汾酒人”,就连这里的空气中,也饱含着特殊的微生物菌群。只有在这个地方,只有这样一群人,才能酿造出如此清香的琼浆玉液!独特的水脉地气,得天独厚的人杰地灵,成就了酒都杏花村的神奇。难怪歌词圣手乔羽老先生醉吟:“劝君莫到杏花村,此地有酒能醉人。我今到此偶夸量,入口三杯已销魂。”

杏花村汾酒的神奇,还因为它挂有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金奖的桂冠。在汾酒博物馆里,当年“义泉涌”大掌柜杨得龄的壮观画卷,是这样展示的。杨得龄,字子九,号四正堂,山西孝义县下栅村人,生于清咸丰九年(1859)。从14岁开始,只身来到“宝泉益”酒坊跟班学徒。在师傅的悉心传教下,18岁时不仅已经出师,而且成为带班作业的小领班。以后30余年来一直在第一线从事着被人称为“糟腿子”的酿酒工。他酷爱酿酒事业,在他的心里,酿酒工虽然非常的辛苦,但是一个神圣的工种,于是他自称酿酒工为“酒香翁”。就是他,注册了中国白酒第一枚“高粱穗”商标,独创了“酿酒十六字诀”“品酒三步曲”,以及诸多精湛工艺,使“老白汾”漂洋过海,于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得“甲等金奖”。此后,杨得龄首倡创办的山西晋裕白酒有限公司,把汾酒从酿造作坊扩展到销售领域,让这“高粱水水”凭借“甲等金奖”的羽翼,神奇地飞翔到全国各地,五洲四海。

为此,我曾写过一首散曲《柳营曲·咏杨得龄》曰:

卧虎松,望柏龙,千年唐槐人脉灵。酿酒杨翁,皆颂得龄。万国博览扬名,奖牌金闪蜚声。传承由子继,国宴献珍琼。功,百载唱大风。

唱大风者,锐意进取,敢于竞争,改革创新之勃勃生机也。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杏花村“汾酒人”,在中国白酒“百舸争流千帆竞”的形势下,独树一帜,勇立潮头唱大风,建立起了巍峨的汾酒大厦。

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坚持“清香品质为本,历史文化为魂”的品牌定位,紧紧围绕“国酒之源、清香之祖、文化之根”’的战略定位,将汾酒打造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酒著名品牌。杏花村汾酒酿造作坊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汾酒博物馆被评定为首家“国家级酒文化学术活动示范基地”;汾酒酿造工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汾酒品牌荣登影响世界中国力量品牌500强,汾酒、竹叶青酒通过国家酒类等级(优级)标志认证,获评“网友最信赖的食品品牌”。

正是基于这样的厚重文化和历史功绩,我产生了强烈创作的冲动,于2010年,九易其稿,编创了大型现代戏《杏花酒翁》,荣获山西省戏曲“杏花奖”,启动了全国巡演,两度晋京献演,荣获中国戏剧“文化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