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学马列大武镇,严寒酷暑战吴中。我出阳关戍边庭,君去援朝抗美帝。一旦西域需卫境,您又戎装昆仑行。求医相逢疏勒时,同窗战友才相逢。”这是我大爷爷的战友送给他的一首诗,也是他一生戎马的真实写照。我大爷爷叫孟振书,文水人,1928年生,1945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
1945年国民革命走入低潮,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年满17岁的大爷爷,只身投奔贺龙,从此走上了革命的征途。当时我家的最高长辈老爷,于1946年为掩护一名解放军战士而被阎锡山的军队用刺刀刺伤身亡。国仇家恨,更激起了远在他乡的大爷爷闹革命的决心。1947年起,他随彭德怀老总率领的解放大军,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参加了多次战斗,立下了汗马功劳。1948年家乡解放,本应回家看看饱经沧桑的老母亲与兄弟姐妹们,享受享受大家庭的温暖,而他毅然放弃这一机会,奔向祖国大西北,同第一军的战友们一起建设方兴未艾的国家。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大爷爷所在的第一军,在革命最需要的紧急关头,于1952年开赴抗美援朝的最前方。他与大奶奶在激烈的枪林弹雨中,结下了革命最宝贵的姻缘,也为保家卫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朝鲜6年,是经受革命考验的6年,也是大爷爷从一名普通的军医战士走向军队干部成熟的6年。他们不仅是我们后辈学习敬仰的榜样,更是为祖国、为中朝友谊付出过生命代价的一代功臣。
1958年志愿军队从朝鲜撤军后,凯旋归来的大爷爷,本应尽享功臣之居的生活,但他又一次响应祖国的号召,“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伴随着军列的轰鸣声来到20基地(现在的酒泉基地),人迹罕至、遍野沙漠、设施落后,何等艰难,但他勤勤恳恳,默默奉献,为振兴祖国的国防事业不知流了多少血汗。1962年,被派往新疆参加了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之后留在了陆军12医院,一干就是几十年,直到1983年离休。他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辛苦和泪水,更是对祖国和人民的一腔赤诚,这不仅仅是戎马一生的光辉写照,更是一名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最好缩影。
大爷爷从军干岗位上光荣退下来回到干休所,但他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营,军心不动摇,时时刻刻关心着军中的建设与发展,时时处处为边疆的振兴与繁荣尽献余热,时时事事为家乡的变化和儿孙晚辈的成长关心备至。在今年大爷爷作为退休的军医又响应号召,自愿在社区向干休所的老人宣传防疫知识,号召他们主动接种疫苗。
一句誓言,一生作答。大爷爷的人生,在职东征北战,驻疆卫国;离休乐居干休所,安享晚年。年轻时,军旅生涯轰轰烈烈;离职后看似平凡,但平凡并非意味着平庸,他仍在生活的一言一行中践行着党员宗旨,发挥着一名老党员的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