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秋风袅袅采红菱

□ 刘峰

秋风今又起,袅袅入我梦。我仿佛又闻到了故乡的菱角香,在被风儿吹得蓬蓬翘起的菱叶间,缀着一枚枚青色的、红色的、紫色的菱角,有一种“翻翻菱荇满回塘”的诗情画意,令人垂涎三尺。

在我的印象中,村子周围的池塘,仿佛一块块碧玉,又似一片片明镜镶嵌在田野,种植的大多数是家菱。与青绿色的野菱角不同,家养的菱角个大、皮脆、角钝,呈漂亮的水红色,像一枚枚红玛瑙,是大人小孩的最爱。

清晨采回的红菱,带一股子的露水气,一口咬下去,咔嚓有声,清清凉凉,甜甜糯糯,令人颊齿留香,荡气回肠。当白白嫩嫩的菱肉滚进嘴里后,还须将两半菱角对着敲一下,里面有时会藏有一小角菱肉。

最热闹的采菱时分,当属黄昏。红红的落日,金色的晚霞,无比温柔地濡染在塘面,繁繁密密的菱叶仿佛在静静燃烧,眼前美景,使人联想起世界著名油画巨匠莫奈笔下的睡莲,让人热血沸腾。

禁不住诱惑,村里人家扛起腰子盆,就往池塘里奔。我和姐姐也不例外,生怕落后,一路疾行来到村南边的池塘,选择一处菱角长得最茂盛的地方下了水。采菱角,不如叫“翻菱角”,漂浮在水面上的只是菱叶,真正的菱角藏在水下的菱盘根部,为了提升采摘效率,须左右开弓,一手翻转菱盘,一手飞快摘取,将翻过的菱盘放置一旁,以免重复采摘,白白浪费工夫。

一代文学大师孙犁在《荷花淀》中写道:“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他所言的是大水,行动自由度高,而在池塘里采摘,由于菱角长得稠,几乎寸步难行,需要荡开一条水路。

好在姐姐从小在水乡长大,是采菱角的高手,只见她绾起袖子,皓腕翻飞,落在盆底的菱角咚咚直响,翻在一旁的菱盘泾渭分明,一会儿工夫,简直如变魔术一般,闯出了一条清亮的水路。见到嫩菱角,我和姐姐就往嘴里丢,其美味,简直比水果还好吃,诚如张岱《品山堂鱼宕》所言:“小菱如姜芽,辄采食之,嫩如莲实,香似建兰,无味可匹。”

采着采着,一轮金黄色的月亮挂在柳梢头,青雾开始在池塘缥缥缈缈。从池塘深处,传来了隐隐约约的歌声:“我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心,得呀得妹有情,就好像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我俩一条心。”只闻歌声,不见人影。此情形,使人联想起唐代诗人崔国辅的《小长干曲》:“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菱角,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去皮后,可清炒、可烧肉、可熬粥、可煲汤、制豆磨、磨菱粉、风干贮藏,好处多多。《本草纲目》言:“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菱粉粥有益胃肠,可解内热,老年人常食有益。”《齐民要术》云:“菱能养神强志,除百病,益精气”。每到中秋,家家户户,欢歌笑语,除了吃月饼、吃石榴,还会食菱角。

而对于我和小伙伴们,除了爱吃菱角,还喜欢制作菱角哨,它的做法是:先用小刀刮掉菱角顶底的表皮,然后用锥子从顶部穿透而过,如此,菱角上下就有两个小孔,接下来,从小孔里将菱肉一点点掏空,哨子就做好了。一到夜晚,村子内外,哨声呜呜,此起彼伏,美如天籁,煞是热闹。

俗话说:“七菱八落”。晚摘的菱角,注定会有一部分沉入塘底,于次年生根发芽,被乡亲们形象地称作“水上庄稼”,春华秋实,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多想回到从前,沉浸在那一片片菱塘,去享受那自由而浪漫的时光,收获上苍赐予的无比慷慨的馈赠,让那一曲曲欢歌、一阵阵清风、一缕缕月光陪伴自己入梦。南塘哟南塘,是远方游子的我无比甜蜜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