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经济·广告

砚瓦村:从“看天吃饭”到旱涝保收

□ 本报记者 白凯冰

石楼县砚瓦村位于石楼县正西方向,距离县城55公里。三面紧邻黄河的砚瓦村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也使村子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看天吃饭”。近年来,砚瓦村通过易地搬迁、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就业扶贫、帮扶扶贫、政策性补贴等措施,成功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半个世纪前,黄河就是砚瓦村无可置疑的“母亲河”。每当夏季,上游降雨量增多,水面暴涨,黄河水裹挟着五花八门的东西经过砚瓦村。不等天气彻底放晴、河水退潮,砚瓦村的老百姓就争相去浅水里打捞,上游地里有什么,流经砚瓦村的黄河水里就有什么,大树、河柴、鱼、炭、瓜果、牛、养、野猪……有时甚至还有家具什物,全部驾着高高的浪头涌过来。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们发现大河里还裹挟着煤炭下来,这可是稀罕物儿。于是,“捞河炭”成了岸边最壮观的场面。当河水平稳之后,往往是全村几百号人集体出动,站在齐着胸脯的河水里,拿着长铁棍探查,听到“蹭蹭”的响声,便连撬带铲把泥沙掩埋起来的河炭打捞上来。运气好的时候,一窝就能捞到百十斤炭,这才有了砚瓦村的俗话,捞炭一整年,五年不砍柴。

已经65岁的霍俊祥说:“过去,生在黄河岸边的人,没有不敢下河游泳的,这才造就了一身在黄河捞鱼、捞柴、捞河炭的好本领。”如今,霍俊祥已经成为砚瓦村为数不多能够横渡黄河的老人。

同样还有大量被河水上涨冲到岸边搁浅的黄河鲶鱼,足够砚瓦村村民自饱口福,但更多时候却因为运输问题不得眼睁睁看着吃不了的鱼浪费。时至今日,砚瓦村全村6.28公里的乡村路均已铺为水泥路;行政村到自然村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即将全线贯通,交通运输问题这块拦路大石终于被移除,砚瓦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2014年以来,砚瓦村的贫困发生率由80%到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由2736元提高为现在的5365元。近年来,由于气候复杂多变对红枣果实的收成造成极大影响,砚瓦村赖以生存的枣林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低,谋求新出路迫在眉睫。

今年,砚瓦村实施了土地整治项目,提质增效了2000亩坡改田,现已全部改造完毕。耕地从过去崎岖不平、稀疏种植到如今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农田,种植难度降低了、效率更高了、种类也更多了。

原砚瓦村村干部霍爱平介绍说:“坡改田的改造,同时利用渗水地膜技术和专业机器设备,有望使曾经亩产只有百余斤的玉米大幅提升到亩产七百斤左右,使村民再也不用担心庄稼收成,极大提高村民种植收入。同时,我们计划结合当地特色,规模种植小杂粮、沙滩红薯、沙滩西红柿等优质品种,形成特色产业。”

村民的兜里安稳了,村子发展也就有了动力。下一步,砚瓦村计划充分利用北靠黄河第一湾、南靠前山柏卜湾旅游区、西对陕西太极湾的独特地理优势,建设“砚瓦立体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村”,包括郝家洼林下养殖区、砚瓦林下种植区、南咀上乡村休闲旅游区和黄河沿岸水域养殖观光区,将砚瓦村建设为黄河旅游的“后花园”。

黄河水从曾经的大起大落、大开大合到治理后的风平浪静;砚瓦村从曾经的“看天吃饭”,到如今知天而作、旱涝保收。相信不久之后,砚瓦村将会在全省黄河旅游带建设的战略部署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下,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