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浅谈如何把“人民元素”融入文学作品编辑思想

□ 彭 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文学作品作为文艺范畴的一部分,同样需要考量“为什么人”和“如何为”“怎么为”的问题,而且必须时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把“文艺为人民”的根本导向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写作和编辑思想中,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这一点,笔者在从事吕梁本土文学刊物《吕梁文学》编辑工作的过程中深有感触。现就如何把“人民元素”更好地融入文学作品的编辑思想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编辑思想要守住“文艺为人民”的立场

纵观历史发展,人民既是创造者,也是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创造了历史、书写了时代,因此,文学创作就应该反映好人民心声,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反映出“文艺为人民、文学为人民”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更是文学作品发挥最大价值所在。

那么,一名合格的文学作品编辑人员,如何更好地守住“文艺为人民”立场?其一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编辑导向,力争让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能突显出有“人民元素”的滋养孕育。在每一期的《吕梁文学》编辑工作中,无论是文字编辑校对,还是封面扉页设计,我们每一个编辑都明白离开了人民的文学作品只能是一潭死水,是无根的浮萍,是一次无病的呻吟,是无魂的躯壳。细数那些由《吕梁文学》推送出去的一篇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给编辑的第一感觉无一例外都是在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也都反映出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时代变迁的精神气质。这也启示我们时刻要做好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褒扬那些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拼搏者、建设者、奋斗者。其二要创新以人民为中心的编辑思路,力争让每一个文学作品都能呈现出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人民形象。人民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这就需要文学作品编辑工作者在文学稿件筛选、文字编辑把关的过程中敢于创新编辑思想,让每一篇作品呈现出一个个全面的、立体的人,而不是片面的、虚构的、不切实际的形象,善于在编辑中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使文学作品创作具有深沉的影响力和启发力。

二、文学编辑要走进生活、扎根群众

一名合格的文学刊物编辑不是整天趴在电脑前敲格子、码文字,而是要时常走进生活、扎根群众,把生活作为文学编辑和创作的唯一源泉,要持续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读懂、读透社会生活这本大书,学会“群众语言”,用“生活视角”看待每一篇文学作品,这样在编辑把关的过程中就能激发更多的灵感,更好地提升作品内涵,编辑出有筋骨、有劲道的文学精品。

都说编辑是“杂家”,文学作品的编辑也如此,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需要辨析的事态繁琐,需要洞察的人和事也不少。但是这些东西不是单纯依靠书本知识能够汲取到的,更多的时候需要“出去走走”“深入下去”去体会、去感受、去感知,需要多想想文学作品中提到的人物故事、历史事迹是从哪里来,提法对不对,叙述有没有纷争。然而要做到这些,只有不断增强“脚上的功夫”,才能更好地提升“眼力、脑力”,只有更多地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感知人民,才能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洞悉生活本质,才能编辑出一批批“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文学中讲究“流派”的说法。这个“流派”说专业点是自成风格,讲通俗一点就是文学创作者在走进基层、走进人民的过程中自己更擅长于表达哪一方面的东西。而作为一个文学编辑,更应该了解各种文学流派,否则你在选稿时,就很难做精准、恰当,很有可能将好的作品弃之,让低俗的文字出现在版面上。

三、编辑思路要体现时代主题、时代价值

人民性和时代性是相统一的。文学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汇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打造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人民性。

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学艺术也在不断顺应时代、创新发展,创造着自己的辉煌。就吕梁文学发展而言,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造出的一种发奋“开垦”、成果累累的景象到1940年代出现的“山药蛋派”文学,这是山西现代文学的雏形,也无疑是吕梁文学的开端。追溯源头,唯独脱离不了的就是时代赋予文学创作的创造性和传承性,也就是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应有的主题,应有的时代的价值。

吕梁市在2019年举办的“首届吕梁文学季”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一场文学研讨会在聚焦“吕梁文学季”新视野,创新厚植“吕梁文学+”发展大土壤,彰显了吕梁文学新高度,打开了吕梁文学发展的新空间,说白了就是印证了这一道理:文学作品必须体现时代主题、时代价值。

时代变化是文学创作的土壤,任何文学作品都会带着时代的印记,反映时代的特征与变化。把这一点要体现在文学编辑思路上,文学编辑在作品审核把关的过程中必须认同文学创作与时代的相统一、相融合。也就是无论是在把握作品风格还是塑造文学典型方面都要体现时代特征,让作者的人生轨迹与思想情感都深受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并从中汲取营养,唤醒思想,增强信念,启迪心灵。 (作者单位:吕梁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