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经济专刊

车鸣峪: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幸福逆袭”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从中阳县城中心出发,驱车沿着209国道南行15公里左右,便抵达车鸣峪村。山雾氤氲,清新的空气里透着香嫩木耳的暖暖味道,悠然而静美的村景色彩唯美,宛如一幅水墨画。近年来,车鸣峪村通过脱贫攻坚战,不仅实现了群众对小康生活的期盼,而且产业兴旺、收入更丰;不仅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幸福逆袭”,而且承载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振兴的新希望,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

尽享帮扶政策点亮小康生活

车鸣峪村由车鸣峪、万年饱、石家沟、闹泥四个自然村组成,全村人口543户1410人,有坡耕地954亩,退耕还林地2620亩,农业播种面积1380亩,地处高寒石质山区,牧坡广阔、草质优良,农民有养殖肉牛的传统习惯。

作为全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车鸣峪村围绕整体脱贫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结合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人口状况、现实问题、产业前景等综合因素,大力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围绕培育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相应的加工业为突破口,下功夫帮助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肉牛集中养殖、劳务经济、光伏发电等,带动户均增收15000元、10000元、700元。同时充分发挥金融在扶贫攻坚中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大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推进村卫生室、新建街巷通道、扶贫移民、电商扶贫、老年活动室等五项民生事业建设,带领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顺利实现2017年底实现脱贫摘帽的目标,2018年8月被中阳县委、县政府授予“脱贫攻坚先进村”称号。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车鸣峪村按照“走访入户经常化、帮扶落实责任化、数据测算精细化、佐证资料规范化”的要求,认真做好入户排查和脱贫户收入测算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保证了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动态保障政策落实到位,保证了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政策落实到位,保证了产业就业消费帮扶落实到位。据了解,2021年10月-2022年9月,车鸣峪村12个月的人均收入为12090.14元,较上年度人均收入9399.44元增长28.63%。真是稳稳的脱贫攻坚成果,妥妥的小康生活,群众满满的幸福感。

“我是土生土长的车鸣峪村人,村里脱贫了,过上了小康生活,好日子像花一样的美。”正在工地上做工的工人也是本村村民曹三则高兴地说。

“新一任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上任以来,村里变化更大,原来村里一条臭水渠,夏天臭气熏天,现在改造的都成了小公园了,还修了个小广场,我们也有了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说起村里的变化,村里的老大爷、老大娘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夸赞着……

昔日垃圾滩,今日小公园。据悉,统筹 130余万元完成了年久失修、渠道淤堵严重的石家沟泄洪渠提质改造工程,投资近百万元, 清运垃圾、整理河道、修建公园、打造景观,昔日的垃圾滩、臭水沟不见了,一个规划有序、干净整洁、精致漂亮的小公园出现了,不仅改善了乡村面貌,而且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成为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生动写照。

聚力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如何优先发展?产业支撑很重要。”村干部介绍,项目的实施就是把车鸣峪村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为车鸣峪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更稳固的产业支撑。

今年,车鸣峪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并获得了创建资金1000万元。紧随其后,今年9月,“黑木耳高质量发展项目”被中宣部评为 2021 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成为山西省4个示范项目之一,也是山西省唯一科技兴农领域的项目。

伴随着冬日的暖阳,车鸣峪村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一片繁忙景象,掀起了产业项目建设热潮。电商中心、农产品加工展示中心、人才振兴中心等正在如火如荼推进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人才振兴,按照计划,明年我们的电商直播中心就能建成,届时我们通过电商让中阳木耳品牌带动更多优质产品走出去。”刚刚上任不久的村党支部书记白玉平拿着乡村振兴规划图边走边介绍,“我们将引进电商人才,大力培养电商直播人才,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村创业。”

车鸣峪村地处中阳县水源和天然林保护区,属于典型的土石森林区,是地道的中阳木耳诞生地。如今,满目的青山绿水已经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连片的木耳大棚,推动中阳县走出一条黑木耳全链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打造了黑木耳助力乡村振兴的中阳模式、中阳样板。

发展黑木耳产业,就是要让群众吃上“产业饭”,推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通过政府鼓励、示范引导的办法,帮助脱贫户解决种植黑木耳缺少资金的问题,邀请农业问题专家为木耳发展把脉问诊,推动以黑木耳产业为核心的智慧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促进木耳销售。目前车鸣峪村有10余户种植黑木耳,共种植387万棒,带动常住人口且没有稳定工作的人员灵活就业,使这部分人群的收入大幅提高。

口袋鼓了,信心足了。一朵朵黑木耳,给村民带来了财富、自信和对未来的期许。村民王应枝说:“对我们来说,种木耳是现在最重要、最有发展前景的事了。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种地,还能学技术,可以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奔小康。”

“依托现有的木耳产业资源,结合村庄现状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为依托,围绕产业发展,我们还要增加食用油料产业、生态代用茶生产基地,加大力气加快村级产业发展升级。”村党支部书记白玉平信心满满地说。

蓄势乡村旅游激发美丽活力

蓄势待发正当时 古村焕发新活力。

车鸣峪村历史丰富,承载着红色基因,有着红色文化优势。车鸣峪兵工厂遗址分布于该村水峪沟内约3公里,是中阳县留存下来的“三线建设”时期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二十世纪重要工业遗产,也是目前全国少有的以山洞作厂房的兵工厂遗址,兵工厂所在的水峪沟自然风景优美,与红色旅游资源相得益彰,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将车鸣峪打造成集农旅融合、科教研学、休闲康养、民俗旅游为一体的山西省未来乡村新典范”。这是中阳县委、县政府对车鸣峪的要求,也是暖泉镇党委政府的部署,更是当下车鸣峪村发展的目标。

上世纪60年代,面对紧张的战备形势,国家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军工建设方针,在山西先后建设了7厂三线军工企业,其中,山西新建机器厂(兵工厂)就落地车鸣峪村。到90年代,随着全国经济转型,山西新建机械厂(兵工厂)从车鸣峪村搬走了。近年来,随着中阳木耳产业的走红,这座有着26年“服役”工龄的兵工厂遗址又慢慢走进了大众视野。

走近车鸣峪兵工厂,沿着水泥路,周边散落着厂房、山洞和废旧家属楼,占地3000平方米。这些隐藏于山林之中的建筑,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昔日芳华。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昔日的历史场景依然可见,人们通过一件件往事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村里有着这样的好资源不能利用实在可惜!”省委统战部驻车鸣峪村工作队长吴竹林惋惜地说道。让工业遗产“活化”,让兵工厂遗址焕发新时代光芒,为乡村振兴积蓄旅游动能。

做强文旅融合新产业,树立勤劳致富新风气。借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期,在省旅游局的助力下,车鸣峪村从2019年开始努力打造以兵工厂遗址旅游为依托的农业游学观光基地,让游客踏着红色岁月的足迹,再一次回顾革命传统,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

目前,车鸣峪村将改造兵工厂遗址正式列入了村庄规划之中,而且正在实施。预计景区开发建设将带动农家乐和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为村民搭建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推进富余劳动力转型转移,增加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

蓄势待发,文旅融合,村庄美了,村民富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特色产业效益正在凸显,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车鸣峪村的振兴路正越走越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