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理论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的采访编辑策略

□ 邸燕琼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作为新的历史课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媒体融合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介,传统广播电视在传播形态、发布平台、技术手段、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新闻记者作为新闻事件的重要参与者,想要在媒体融合浪潮中得以生存,就必须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特别是要保持过硬的专业素养,这是新闻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闻记者转型发展的必然条件。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记者应突破传统工作的束缚,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调整采访策略,丰富报道内容,创新编辑风格,方能中流击水,奔涌向前,做更好的时代记录者和见证者。本文简要探讨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记者的采访编辑策略。

一、新闻采访编辑的变革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传统广播媒体的生产流程和生存之道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当下的社会中,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新闻制造者,这对传统广电行业的生存形成了不小的挑战,一定程度上也推动着新闻记者采访编辑工作的变革,无论是在新闻报道的选题方向、创作风格,还是编辑制作及分发的工作流程上,都在逐渐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现阶段,新闻记者的媒体话语权仍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对新闻记者来说意义重大,新闻记者需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采访策略、编辑技巧、制作水平,才能更加客观、公正地记录这个时代。

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工作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着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一线新闻记者的专业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灵活运用采访编辑手段,记者就更有机会从新闻当事人身上挖掘更多有用的信息和资料,也能发现新闻采编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优化改进,进一步完善新闻作品,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提高自己的行业竞争力。

随着媒体融合的进程加快,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传统采编工作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新闻采访,一般是选题论证、采访实施、提炼新闻素材,加工整理成新闻稿件。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记者要在短时间内理清思路,将素材进行合理整合,经过重重筛选,最后把有价值的新闻点提炼出来进行创作,形成新闻稿件。在这一过程中,记者编辑的职业素质、思想观念等主观因素就会不自觉渗透到稿件创作中,直接影响整篇报道的质量。

二、新闻采访编辑的原则及策略

1、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面对网络纷繁杂乱的信息冲击,新闻记者在采访时,首先应将真实性放在第一位,优先保障新闻的真实性,保障受众能够真实获得相应的新闻事实。新闻记者要秉持宏观真实原则,将采访中所了解的实际情况作为内容的依据,如实将新闻还原并陈述给受众。要在新闻报道中对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结果做出完整的呈现,不能随意编造新闻材料或者是采用未经核实的新闻材料,甚至是主观臆断。

记者在新闻采编中,首先要提高对真伪信息的识别能力,严格把关相关信息来源,确保信息源真实、可靠、准确;其次要提高新闻采编的亮点,发挥记者的专业能力和新闻敏感力,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挖掘、客观报道;第三,记者还要注重新闻题材的差异化选择,可以通过现场分析、事件评论等多种方式,多角度、更为全面地进行报道,提高新闻的可读性。

2、新闻报道的创新性

新闻记者开展采编工作,要在保证真实性的基本原则上,探索有效提高采访编辑的创新性思路。随着媒体运转体制、传播媒介等的全方位融合,传统新闻媒体的记者有必要就新闻报道的内容、表达形式进行及时有效的创新,更好地满足受众日益更迭的阅读习惯,不断提升其阅读兴趣,扩大影响力。有效提高新闻采访编辑工作的创新性并不等同于刻意标新立异,更多时候应该在自我敏锐洞察的基础上,选择符合自身专业知识、创作环境、受众喜好等角度进行采编创新。在具体的运用环节,新闻记者要首先突出稿件题目的创新性,使得新闻题目能吸引受众的兴趣。

需要注意的是,在新闻题目上进行创新,并不是提倡大家做标题党,不能为了使新闻题目更具吸引力,刻意夸大新闻事实或者是对文章整体内容断章取义,采用与报道内容不相符的标题表述,而是要建立在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在稿件题目的组合、排列、语法上下功夫,设置悬念,提炼出更为精准、有效的信息,吸引受众阅读兴趣。

3、新闻创作的时代性

新闻记者从事采编工作,要尽可能在详细还原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充分突出时代性。新闻记者在面对“人人都是媒体人”的融合时代,应该担当作为,引领社会风尚、引导舆论导向、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样的新闻才能如春风细雨般感染人,新闻记者也才能更好地疏通民意、有效沟通群众,更好地为广大民众服务。 (作者单位:吕梁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