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护士服,头戴燕尾帽,他们没有白的羽翼,却心怀最崇高的理想。当病魔来袭,他们用温暖的微笑点燃患者心中的希望,和时间赛跑、与病魔拼抢,有时候他们是最可爱的白衣天使,有时候他们是最无畏的白衣战士,他们是每一位奋战在医疗战线上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用行动和实践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在吕梁大地,是他们一直坚守岗位,换来了多少吕梁人民的健康幸福。他们虽然和普通人一样,但却在职业需要的时候,用柔弱的臂膀扛起救死扶伤的重任,用温暖的双手抚慰病患的心灵。
在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祝福他们节日快乐!
柳林县人民医院刘翠琴
甘做患者陪伴者
□ 本报记者 高茜
立夏一过,温暖的阳光一扫前几日阴雨的微寒。当约到刘翠琴做访谈时,她的工作安排也如同这天气一般,忙得热火朝天。一到医院神经内科楼层,就看见那个风风火火的身影,刘翠琴正在指导护士给病人打针。旁边的护士说,刘护士长是个“铁人”,就算前一天工作到深夜,第二天无论什么时候依旧是活力满满。
今年37岁的刘翠琴是柳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副护士长,2009年参加工作后一直在消化内科兼感染科工作,由于在感染科工作积攒的经验,2020年,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她毅然写下请战书赴武汉抗疫47天,2021年担任疫苗接种小组组长完成疫苗接种任务,2022年支援太原、离石方舱医院等,因出色的工作能力和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她多次获评“优秀护士”“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有着10余年经验的专业临床护理从业者,刘翠琴对巡房、注射、发药等工作十分熟练,日常工作中,除了常规的病人护理、心理疏导工作外,也要配合协调开展行政工作,一天的工作时间根本不够用,每天都是早来晚走,甚至一夜不走。在采访的这段时间里,也不时有医生过来叮嘱病人的注意事项,她快速地记录并安排工作。
她说,这就是她的工作日常,虽然每天忙忙碌碌,但是也是最能第一时间观察到病人有任何变化的岗位。“一个患者在跟疾病抗争的路上,很脆弱,最需要有人陪伴,而我们就是能时刻给到他们帮助的人,我们需要不间断地照顾患者,像朋友一样关心和呵护他们。”就像刘翠琴说的,护士工作不只是在岗的8小时,而是24小时都属于病人。把自己大部分时间都给了病人,自然照顾家人的时间就少了。谈到这一点时,刘翠琴禁不住眼圈发红,眼里盛满的是对家人的愧疚,然而她轻轻一笑说:“医护人员的孩子都格外懂事。”
短短一句话,让人心里五味杂陈。但是护士工作就是如此,是需要凭借对职业的准确理解和过硬的专业技能,为病人无私奉献全身心付出,刘翠琴就是这样的人,她将用这样的奉献精神去陪伴更多的病人。
中阳县人民医院高瑞珍
矢志不移护理路
□ 本报记者 康桂芳
51岁的高瑞珍是中阳县人民医院护理部的副主任,从一名普通的护士一步步走来,坚守31年的护理生涯,让她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从骨干到专家的蜕变。
初见高瑞珍时,她正在忙着修订护士临床实践综合考核评价细则,因为5月中旬对这一批新人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脱产培训。作为护理部需要出台岗前培训方案。
“学医吧,以后家里有个人照应!”31年前,父亲的一句话将高瑞珍推向了护理道路。1991年,我国的卫生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县级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在快速发展。这一年,19岁的高瑞珍从吕梁卫校护士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阳县人民医院。
“今年10月底医院将搬迁到新的医院,新医院又有新的血液让我这个老人感到责任重大。”从1991年入职高瑞珍一直坚守在护士岗位26年,她分别在内科、外科、手术室、消毒供应室等多个科室留下她的业绩,直到2017年她调任到该院护理部岗位。
“高主任工作起来特别认真严谨可以说是个工作狂!”采访的时候一旁同事这样评价高瑞珍,同事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护理质量简报》的册子,“看吧!这本册子就最能反映她的工作。”
2017年高瑞珍担任护理部副主任后,从工作简报入手,在过去纯文字的基础在将内容不断扩容,她将每季度的护理敏感质量指标、一般指标完成情况、季度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等每一项都进行分类,用数据图表进行统计,使得护理质量工作有质的提高。记者好奇地翻开册子,里面密密麻麻的内容文字排版条,各色柱状图、折线图清晰可见。
院长邢瑞平提到她时对她也是赞不绝口,“医院消毒供应室也是在高主任担任消毒供应室任护士长时期,从无到有一步步建立起来,改变过去粗线条的管理走上了精细化管理运作模式,医院护理和安全管理得到了全方位提高。”
在同事们纷纷感叹其工作量巨大时,高瑞珍却总是在自我加压,她总说,“不管做任何事情我都想把它做到最好。”
2022年,高瑞珍被山西省护理学会授予“在护理岗位工作30年”荣誉奖。
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孙艳霞
ICU“生命守护者”
□ 本报记者 韩笑
处理医嘱、为患者护理口腔、书写护理记录和开展各项治疗……早上七点半,和夜班护士交班后孙艳霞便开始了她忙碌的一天。
孙艳霞是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护士。从2012年入职至今,孙艳霞已在这个岗位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她也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护理“小白”成长为如今独当一面的护理“能手”。
由于重症医学科病房实行24小时无陪护制度,所以每位患者的治疗、护理及生活照料等都需要由护士来负责。“我们面对的是危重病人,除了每天记录大量的数据指标,还需要给他们喂食、擦拭、翻身、吸痰、清理排泄物等,很琐碎,也是最脏最累的活儿,辛苦是必然的。”提及工作,孙艳霞如是说。
ICU的病人不同于普通科室,他们大多神志不清或不能正常语言交流,评估病人的情况只能依据仪器设备的数据和病人不自主的反应。 “ICU的护士不仅要有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还要有果断处置的执行力,因为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孙艳霞说道。
11年的护理生涯里,孙艳霞长期奋斗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一线,被她照料、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一次夜班中,凌晨3时左右,一名患者突发心脏骤停,孙艳霞第一时间发现并当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由于抢救及时,最终这名患者转危为安。“因为当时这个患者刚做完脑出血手术,正处于出血高峰期,所以必须密切观察,才能根据情况变化快速反应。”孙艳霞告诉记者。
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从沟通宣教到专科护理,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只要涉及到患者护理的每一个环节,孙艳霞都力争做到最好。她的护理生涯不仅见证着生命的神奇力量,也诠释着对护理事业的执着与追求,她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争分夺秒与时间和死神较量着,一次次创造生命的奇迹。
“每一位来到ICU的患者,都面临和病魔的艰苦博弈。未来我还要继续努力,为更多的危重患者撑起生命的‘保护伞’。”孙艳霞说道。
柳林县人民医院贺利荣
用爱守护患者
□ 本报记者 刘华
她,细心、专业,白衣为甲,甘于奉献,她,面带微笑、轻言细语,为病患夜以继日守护平安,她,就是柳林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贺利荣。
1994年,23岁的贺利荣带着一腔热血加入了护理行业,为了掌握更多护理知识,她在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等不同的科室之间轮转,在几十米长长的走廊里来回奔波,反复练习打针、发药、铺床、配液、输液、拔针……
在急诊科的日子是贺利荣最难以忘却的,由于科室的特殊性,她总会接到很多“有机磷”中毒的病患,这类病人除了洗胃之外还要清洗干净全身的皮肤和毛发,更换干净衣服,以免二次中毒的情况发生。病患转入住院部后,贺利荣依旧会多次前往病房照顾病患,并与住院部的同事沟通了解病患现阶段的状态,直至他们完全康复出院。
多岗位的锻炼让贺利荣很快从一名护理“小白”快速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独当一面的优秀护士长,如今的她秉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日夜穿梭在病房中,用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操作技能护理了无数病人,配合医生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患者。交班、接班、白天、黑夜,她在累中把握着生命的轮回,在病患家属的期待和焦怨声中,守候了一个又一个身患疾苦的病人。患者的痛苦、不安与烦躁,贺利荣都看在眼里,所以当部分患者向她抱怨时,她都会非常耐心地安抚病人情绪,并给出专业的康复建议。
同事们眼里的贺利荣做事认真,不容半点纰漏;家人眼里的她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到很晚回家;病患眼里的她和蔼可亲、耐心细致。贺利荣眼中的自己却无比平凡:“护士这份职业事关无数生命,一个小小的差错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容不得丝毫松懈与马虎。哪怕眼前的工作很苦很累,都要努力坚持,不能忘记职业带来的荣光与使命,这就是鼓励我一直向前冲的力量。”她在平凡的护理工作中,以诚挚的爱心、坚强的毅力,践行着一位护理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
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杜凤拖
白衣战士赤子心
□ 本报记者 王洋
“昨晚三点多才休息,今儿一大早还要忙着给院领导们绘制出去年1月到今年5月份的优秀护士考核打分表,马上就要护士节了,我得赶紧弄出来,让领导们审阅,王记者你先坐一会,我马上就做完了。”5月8日9时左右,记者见到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护士长杜凤拖一边在办公桌前忙碌着,一边招呼着记者坐下。
2003年至今杜凤拖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从事护理事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技术精益求精,深钻细研。不仅熟练掌握护理专业危重病人的抢救技术和护理措施,而且对疑难病例讨论和护理会诊认真讨论、指导,组织多次科室的护理学术讲座和护理病案讨论,对护理业务技术上的疑难问题及时给予指导解决,对护理差错、事故及时分析讨论,提出鉴定意见,并能制定出防范措施。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长,不仅要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注重带教,还要引导年轻护士理论联系实际。”杜凤拖对记者说,在熟练掌握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创新,夯实工作。
2020年1月29日,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之时,杜凤拖主动请缨出战,到最危险的隔离病区,先后接触了3例疑似病例,从而在疫情防控、病区管理、病人管理、物资设备管理方面,总结经验,为今后新冠疫情防控、管控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在疫情期间,杜凤拖先后承担新冠疫情相关知识培训十余次,其中有医护人员、应急人员、学校相关人员、新入职人员等的培训。积极参加院科两级组织的各项活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从业以来,杜凤拖多次被评为优秀护士、优秀带教老师、优秀教育管理者、三八红旗手、优秀护士长、2020年疫情防控特殊贡献奖等等,每年年终专业技术考核均为合格。
“神经内科是以收治脑出血、脑梗塞等神经系统急危重症为主的科室,患者多以老年人为主。”杜凤拖介绍说,住院患者通常发病急、病情复杂、病程长、愈后差,并发症多,所以作为护士,我们必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关注关心关爱每一位患者,雷打不动的就是,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重症患者病房,一天四次查房,不管怎么辛苦,患者能够健康平安出院,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吕梁市第一人民医院李瑞晓
用心温暖患者
□ 本报记者 冯凯治
护理工作是不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作为90后一名护士,从业十一年来,李瑞晓深知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并肩负着伟大而又神圣的使命,穿梭在那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用自我掌握的精湛技术消除病人的痛苦,用人间博大的情爱去温暖每位患者的心。
医院是一个充满着人生百态的地方,更多的是不为人知的温暖与感动。李瑞晓说,面对怀有病痛的患者,作为一名护士,和她一样的“白衣天使”应怀着尊重、谦逊、感怀的态度来陪伴患者,倾听他的心声和需求;通过与患者心灵之间的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发现他们对生命新的认知与渴望,从而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治愈患者。
自12年参加工作以来,李瑞晓在重症监护室一待就是九年,几年间带走了她的青春,从桃李年华到可爱宝妈,没带走的是她的微笑。她说她爱笑,喜欢把好的情绪传递给身边的人,因为这不仅是在治愈他人,也是在治愈自己。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医护人员的一句肯定、一个表情、一声慰问,都能给患者带来信心和力量,而患者的配合、理解、支持也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满足。在治愈患者的过程中,也温暖了我们的内心,做一个有温暖的护士,大概才是我们职业的归属感吧。”李瑞晓介绍。
人们常说,揭开人生帷幕的是护士,拉上人生帷幕的也是护士,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从出生到生命完结,谁都无法拒绝护士。当病魔悄悄来到人们的身边,在大家与病魔抗争和搏斗时,与生命同行的就是护士。采访接近尾声时,李瑞晓感叹道,我们也是普通的女性,在家里我们是女儿、妻子、母亲,但我们又不是普通的女性!因为我们时刻行使着解救生命、维护生命的使命!我们是护士,我们坦然接受的称呼就是“护士”,是“白衣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