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特刊

侯艳: “孩子就是我的动力和希望”

□ 本报记者 王涛

侯艳和儿子

侯艳是一名小学老师,也是一名初中生的母亲。多年来,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她都在和孩子们在打交道。对于她来说,无论是哪一个角色,孩子都是她的动力和希望。

侯艳是一名80后母亲,儿子已经初二。由于孩子住校,除了周末、节假日,平日里基本见不到面,但作为一名母亲,儿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她都非常关心。不能见面就只能电话沟通,儿子下晚自习后的几分钟,是她们母子每天的“亲情时刻”。初二是学业紧张的关键时期。因此,她与儿子谈论最多的就是学习。“今天学的都会吗?现在还有什么不会的,不会的赶紧问。”“周清考了多少分?”“月考进步了吗?”“期中考试多少名?”……除了学习,她对儿子叮嘱最多的就是生活起居,“明天要降温了,记得多穿衣服。”“饭卡里的钱够不够?要多喝热水啊”……母子间的沟通简单而又重复,但这就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

每到周末,是侯艳最忙碌的时刻。孩子一周休一天的假期,是必须陪伴的。从接孩子回家开始,就要提前计划,早早出门,因为去的迟了,不是路上堵车,就是车没地方停。孩子回家后身上的换洗衣服,宿舍的床单被罩,都得她清洗干净,学校布置的作业,她也要一一梳理,生怕孩子哪一项漏掉。完成作业之余,孩子哪一门功课薄弱,哪些知识点还没掌握,她也要一一辅导,努力让孩子把所学知识全部理解消化。学校饭吃腻了,回到家里,孩子最想吃的就是母亲做的饭菜。于是,侯艳便竭尽所能为孩子改善伙食,调剂口味。孩子想吃素淡一点的,她就多买蔬菜,时令蔬菜只要孩子爱吃,不说贵贱,她都一定满足。孩子想吃肉了,她就排骨、肉丝、过油肉、牛肉,尽量换着花样让孩子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点点滴滴的关心爱护,体现着母爱的伟大。侯艳说:“孩子都是娘的心头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每家每户都是一个两个,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可能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不求他们大富大贵,只盼望他们将来能体面地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