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村口总会发现一些小孩在村口或放羊或者爬在树上,看似漫不经心,眼睛却紧紧地盯着村口,机警地看是否有生人进村,这帮小孩就是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在全民抗日时期,涌现出了一批的少年英雄,他们靠自己的聪明勇敢为抗日做出自己地贡献。在山西柳林县成家庄镇南焉村,身为儿童团团长的高凤鸣每天的任务就是组织全村儿童在当村楼圪洞口站岗放哨,监视入村的生人,防止汉奸、特务捣乱破坏。
抗日儿童团是1938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在广大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成立的7岁至14岁儿童参加的群众组织。在1938年2月,日军侵占离石以后,分三路向大武、碛口、柳林奔袭,离石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当年4月的一天,三区区委书记贺明华和张智昇、任树荣在南焉村宣传抗日救国,并组建了南焉村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和儿童团。当时年仅7岁的高凤鸣决定成为儿童团团员,并积极组织动员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加入儿童团。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高凤鸣家在村西最低处,紧挨荒坡枣林,撤离比较方便,因此有些会议就在高风鸣家开,开会的时候,放哨的任务就交给了高凤鸣,站在大门外东边的地圪都上,高凤鸣眼睛一刻也不敢松懈,一旦发现生人和伪村长,他立刻捡起石头往院子里仍,让开会的人及时的疏散。后来村与村栽上了“消息树”,所谓消息树,就是找一个能看到远处敌人动静的地方,立一棵假树。远看是棵树,敌人不会注意。村里有人在那里站岗,看到敌人出动要到根据地扫荡时,就把假树放倒。村里人看到树倒了,就知道敌人来了,儿童团就又增加了照看“消息树”的任务。再后来,儿童团担负起了更为重要的送“鸡毛信”的任务,抗战时期多以村为单位传递鸡毛信,信封上没有邮戳,也没有公章,鸡毛信的紧急程度分为一般、急件、特急三种。一根鸡毛为一般,两根鸡毛为急件,遇三根鸡毛的信件表示需要连夜火速转运。鸡毛信这种情报传递形式在抗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高凤鸣就给王存宝、李寅送过两次信。
在1942年冬天,区青委根据南焉的优抗事实,编排了歌剧《优抗》,经区里审查后,分别在成家庄、孟门、南沟、招贤、碛口、王家沟、南凹、刘家山、吉家塔等古镇、大村演出了几十场,受到上级的好评和奖励,群众的热烈欢迎。南焉的优抗工作得到了上级政府的认可和肯定。1942年冬天,高凤鸣以优抗模范儿童,先后出席了区、县召开的群英大会,会后,高凤鸣由任家山、王家沟、南凹、碾墕等七个村的儿童团选为行政村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