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文艺副刊

家乡有棵核桃“树龄王”

□ 雷国裕

仲秋时节,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我们来到距汾阳市区四十多里外的南偏城村。但见起伏不平的山梁沟壑,硕大无比的核桃树成林成片,处处郁郁葱葱,美不胜收。在一块开阔处,我们见到了钦慕已久的“树龄王”。

据了解,该树栽植于元朝至正年间1350年,距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也被人们誉为“风水树”,当地政府立有重点文物保护的石碑。放眼望去,“树龄王”饱经沧桑依然高峻挺拔,主躯杆高达十二三米,胸径四五米,四处延伸的枝干古朴苍劲,冠幅东西长十七米,南北长十三米,形成一个浓荫繁密的半圆形状。碧绿的树叶间,果色淡黄鲜艳,一簇簇一丛丛,煞是喜人。置身天然绿荫“凉棚”之下,褥热即刻消散,伴有丝丝清香气息沁人心脾。同行的林业站人员介绍,“树龄王”生长旺盛,每年尚可收获八十公斤的果实,可谓宝刀不老劳苦功高。

汾阳号称“核桃之乡”。“汾州核桃”被命名为区域公用品牌。目前,保存有包括“汾州核桃树龄王”“汾州核桃将军树”“汾州核桃丰产王”等品牌在内的百年以上的老核桃树近五千株,广泛分布于北纬37度,这一干果种植的黄金线上,见证着“汾州核桃”前世的辉煌,今生的图腾。“汾州核桃”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西汉。两千多年来,以其个大、壳薄、肉厚、取仁容易、出仁率高、清香可口、营养丰富而享誉天下。明朝就成为皇家贡品,清咸丰年间开始出口海外。“漫漫绿树核桃繁,皮儿薄薄味道儿鲜。”吟唱着民谣,站在高高的山岗上极目远眺,汾州大地生机盎然,风光旖旎。域内山地、丘陵、平川阶次均分,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在东起杏花村镇武家垣、西至石庄镇后杨寨村的广袤丘陵地区,绵延数十公里的“汾州核桃”林带,像一条绿色的缎带,飘曳着装点着映衬着表里山河的壮美景象!

“山农称作摇钱树,金果飘香在五湖。”家乡人靠山吃山,靠树吃树,人与核桃互为依靠,相与成就,铸就独特的地域文化。明清期间,数以万计的汾商在外打拼,不但将最具代表性的特产核桃带到各地作为自用,还作为礼品馈赠朋友,同时也进行贸易,以物换物,技术输出。其老核桃树接穗销往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无论植于水地旱地,丘陵平原,均能枝繁叶茂。每年九月下旬即白露后一周,青皮种苞开裂三分之一时开始采收,同时也进入全民的“饕餮季”。家乡人笃信“核桃山中宝,补肾又健脑。”“核桃树,长寿命,子子孙孙吃不尽”的道理,将核桃视为必食佳品,常食不腻。先是褪去青皮,再用专制刀具撬开核桃壳,用两个手指轻轻剥去微黄的核桃膜、嫩嫩白白、丝丝微甜的核桃仁便呈现面前,食之如饴,口齿留香。哪怕指甲缝沾满污秽也乐此不疲。那段时日,人们茶余饭后,三五围坐一起,边剥边吃边聊,尽享丰收的喜悦。而宴请宾客,必点一盘清水桃仁,不着一色一味,纯粹原汁原生态,有的点缀上几片香椿或南瓜苗叶片,色香俱佳。末了,以焦香酥脆的核桃仁烙饼压轴,让简单一桌饭菜有了不一般的风情。早起,老年人冲一袋核桃粉,暖胃又耐饱。将核桃仁加工成琥珀核桃、孜然核桃、椒盐核桃、麻辣核桃等各种风味,尤令孩子们喜爱。加工生产的核桃油,淡黄清亮,烹制出的食物味道鲜美,颇受酒店主厨青睐。城东的西河堡村尽管不产核桃,却成为全市最大的核桃初加工集散地,家家户户冬闲变冬忙,将去壳的核桃仁作为原料送往“六个核桃”等大型食品企业,实现了核桃仁的提值升值,鼓了自家钱袋子。

在以往的岁月中,“汾州核桃”一直采用实生繁殖方式,导致出现品种杂乱、品质良莠不齐、产量低而不稳的现象,市场认可度竞争力日渐滑坡。当时民间流传着“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核桃几十年”的说法。时任南偏城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厚富立志改变这种状况。从1957年开始,他在科研人员的支持下,整出一亩九分试验田,种了60棵成熟较早的小龙眼核桃,开始了核桃五年结果的试验。经过精心实践,反复比对,核桃树五年挂果的试验于1961年的秋天获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1973年,全国出口核桃生产经验交流会在汾阳召开。1979年,王厚富获得全国劳模称号,被誉为“核桃王”。王厚富首开选育推广优良品种之路,对发展核桃产业居功至伟。家乡人至今深切缅怀他推崇他。在王厚富精神的鼓舞下,汾阳市建起了国家级的核桃良种基地,通过区域栽培试验,筛选出适应汾阳乃至全省栽培的四个晚实、十二个早实核桃新品种。依托龙头企业马一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山西省干果交易市场,利用大数据严控核桃质量安全体系,实现了核桃产业的迭代升级。全市核桃树面积发展到55万亩,有四分之一的劳力从事着核桃的种加销,核桃产业真正成为一项基础产业、富民产业、生态产业。

我们从“树龄王”所在的南偏城村,一路驱车向北,一个小时后来到了被漫山遍野的核桃林所环抱着的协和堡村。只见村里村外大车小车川流不息,收购点上装满青皮核桃的尼龙袋子堆积如山,好一派繁忙祥和的丰收景象。年近七旬的张效齐是“王厚富式”的传奇人物。多少前他担任村支书,力主在半丘陵地区种植早熟“礼品2号”。为打消别人疑虑,他在自家和弟弟的六亩承包地内先行试种。成功后,他又及时组建核桃专业合作社,将全村三千多亩土地全部高接换优。这不,大暑刚过,就有来自西安的客商采购青皮核桃,而且应收尽收,价格高达每斤两块八。“换算成褪皮核桃的价格,是每斤十八元,是近几年来最好的。”老张一边忙乎着招呼客户,安排工作,一边为我们掐指算计:“照此行情,按每亩两千斤的产量,抛去水肥人工投入,每亩稳赚三千元以上。这就是新品与行情融合叠加的效应!”老张布满皱纹的脸上,像花儿一样盛开,满是喜悦和憧憬!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面对林深树茂美景如画,相信“树龄王”也会捻须颔首意气蓬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