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少伟
“前面那个是上料口,这上面就是离心机,整个生产线只需要派两个人巡检,不需要太多人工参与,你看这从上面下来的就是刚生产出来的硝酸镁。” 近日,在交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锦肥业的自动化生产线上,总工程师张海龙抓起一把外观宛如白糖的产品,手指轻捻着向记者介绍。
在生产线下方,自动包装机把生产出来的硝酸镁按照设置好的规格,打包成一袋袋的产品,由自动码放机码放到指定位置,再由叉车送到车间外等候着的运输车辆上,然后运往全国各地,整个生产流程都在中控室的指令下自动进行,除了少量的巡检人员,不需要过多人工干预。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当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就在这一年,山西金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创新发展的需要,成立了控股子公司——东锦肥业有限公司,专注于硝酸铵钙、硝酸钙镁、硝酸钾以及硝酸钠、亚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镁、熔盐等硝基水溶肥和高纯硝酸盐的生产。目前,包括30万吨/年硝酸、20万吨/年硝酸铵钙、10万吨/年硝酸钙、10万吨/年硝酸镁、10万吨/年硝酸铵、6万吨/年氨水在内的年产86万吨绿色新材料生产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产。
“以往一年只能生产几千吨,现在一天就能生产几千吨。回望我们的发展历程,今日的迅猛发展,离不开一路走来对技术创新的坚持。曾经一度,咱们国内用的硝酸钙主要依靠进口,一吨价格能达到四五千元,我们母公司成立后,创新生产工艺,缩短生产流程,成功提升了产能,降低了成本,目前一吨硝酸钙已经降到一千四五百元左右。”张海龙告诉记者。
交城县自古就有土法制盐的历史传统,上世纪70年代,为了给周边玻璃厂家提供原材料硝酸钾,在能人大户的带领下,当地形成了家家点火、户户支锅的热闹场景。东锦肥业的母公司金兰化工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略有不同的是,创始人蔺向前不满足低效的土法制盐方式,大胆创新,研究出更加高效的生产工艺,迅速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引领了行业新风。到2020年,金兰代工已被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年,还完成股份有限公司转型注册登记,正式登录新三板。
带着母公司的创新基因,成立以来,东锦肥业与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达成产学研战略合作,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将技术创新的理念始终如一地贯彻下来,2019年《含硝酸钾的高温熔盐塔式造粒方法》和《一种球状硝酸镁及其高塔造粒方法》两项发明专利获得了国家工信部颁发的科技技术成果转化证书。五年来,由公司董事长亲自带领的“蔺向前劳模创新工作室”,累计研发项目100余项,并参与了《太阳能熔盐(硝基型)》国家标准起草。其中利用石子制造硝酸铵钙、高塔造粒状硝酸镁、钾钙镁一体造粒、连续结晶硝酸钙、连续结晶硝酸钾、滚筒流化床造硝酸铵钙等几十项研发项目已实现成果转化,引领行业走向国际市场。
“今年2月,我们绿色新材料项目二期年产20万吨储热用熔盐项目全面开工,生产技术全部用的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含硝酸钾的高温熔盐塔式造粒方法’,是目前国内最先进、产品质量最优的生产工艺,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混合均匀与质量稳定等多项优点。”张海龙介绍。
熔盐储能技术是当前能源革命背景下非常活跃的领域之一。通过将电能转化为高温熔盐的形式,将其储存在熔盐容器中,需要时再将其释放为热能或动能,以实现能量储存和释放的循环使用。东锦肥业倾力打造的熔盐项目,由年产10万吨硝酸钾生产装置、副产10万吨氯化镁生产装置,年产10万吨两钠生产装置及年产20万吨熔盐造粒塔生产装置构成,通过将硝酸钾、硝酸钠、亚硝酸钠混合后加热到熔融状态,进而喷浆造粒冷却成型。
“目前基本已经建设完成,就剩拉电缆了,预计十月中下旬就能投产,明年计划实现达产达能,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将超过20亿元。因为有着良好效益预期及节能示范意义,被省重点工程领导组确立为省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张海龙说。
与二期项目建设同步进行的还有正在申报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更强调技术创新的北交所IPO辅导备案,东锦肥业希望通过积极拥抱资本市场,为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带来更有力的支撑。
“技术创新之路是一条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道路。我们将继续保持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的耐心,不断加快研究转化,持续推动技术的进步,争取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东锦肥业总经理张利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