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聚焦文博会·专访

匠心妙手塑“传承”

——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县面塑传承人刘四连

刘四连正在展示自己刚捏好的“小兔子”面塑。 韩 笑 摄

□ 本报记者 韩笑

10月21日,在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吕梁主展馆现场,岚县面塑的展位前摆放着各种色彩艳丽、形态各异的面塑,其中既有原汁原味的素色面制品,又有精雕细刻的精致工艺品,场面颇为壮观,引得众多观者盛赞留影。

不大的展台前,刘四连正耐心给往来路人讲解着岚县面塑的起源与发展,让大家在近距离接触中进一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今年是我第六次参加文博会,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游客更多了,接到的订单也多了不少,说明我们的岚县面塑越来越受欢迎了!”刘四连欣喜地说。

在岚县民间,每年的重要节日、人生的关键时刻,都有面塑艺术作品来迎祥添彩。岚县面塑已广泛根植于民众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它既是老百姓指尖上的艺术,也是饮食文化的艺术体现。

2014年,“岚县面塑”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在非遗保护、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岚县面塑作为造型艺术,其传承谱系、制作技艺也表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如今,岚县面塑已形成了祈福、载道和展陈三大门类。

“岚县面塑从和面、塑型、蒸制到插花、着色都有着严格的讲究。一件完整的面塑作品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要采用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造型技艺,再配以相关的道具,才能塑造出妙肖传神、活灵活现、形态逼真的作品。”刘四连介绍道。

与面塑结缘的三十余年来,刘四连博采众长,在继承传统面塑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练就了扎实的艺术造型功底和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与构思能力,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于面塑,我认为不仅要专注技法传承,更要不断尝试创新作品,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情感。”刘四连表示,现在她经常参加非遗进校园、非遗文创展示等活动,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让更多人了解面塑,喜欢面塑,让传统非遗焕发别样光彩。

“面塑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要传承好、发展好。”刘四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