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聚焦文博会·专访

千裁万剪绽芬芳

——访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中阳剪纸传承人武小汾

武小汾正在展示自己刚刚完成的剪纸作品。 韩 笑 摄

□ 本报记者 韩笑

一把剪刀,一张对折的红纸,观察对方几秒钟,开始下刀,不时抬头瞄一眼,手中“飞剪走纸”不停,几分钟后,一张形似、神更似的肖像剪纸出炉,原本平平无奇的红纸片瞬间变成了一幅灵动传神的肖像剪纸艺术品。

“真像!太传神了!”10月20日,和家人前来参观第六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刘女士在武小汾的中阳剪纸展位前发出连连赞叹。“我以前买过个人肖像剪纸,都不好意思展示,武老师今天给我剪的这幅,眉目之间的神情简直就是本人,回去就挂起来。”刘女士兴奋地说道。

和武小汾交谈中得知,今年已经是她第六次作为参展商参加省文博会了。“今年的文博会我们带来了非常多品类的剪纸作品,有工艺品、大型卷轴、伴手礼和各种文创产品,希望借助文博会这个平台更好地向大家宣传我们的中阳剪纸。”武小汾说道。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2006年5月20日,独具中阳地域特色的中阳剪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历史的活化石”。近年来,中阳剪纸跨入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以剪纸形式制作的挂轴、镜框、布贴画等文创产品走出了国门,深受大家的喜爱,传统艺术有了新的延续和创新。

“我从小就喜欢剪纸。”回忆起如何与剪纸结缘,武小汾说,小时候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会贴窗花,看到窗花千姿百态的样子,自己很喜欢,就模仿窗花学着剪。“一剪就坚持到了现在。”

2008年,武小汾成立了中阳县华艺民俗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中阳剪纸的开发和艺术推广,吸引了许多的剪纸爱好者积极参与其中。多年来,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中阳剪纸背后的非遗文化,武小汾多次举办中阳剪纸艺术展、剪纸艺术培训班,并持续将剪纸带进校园,让更多学生了解剪纸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我要尽自己所能,传承好我们的中阳剪纸艺术,走好我们的剪纸之路,把中阳剪纸带到越来越多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中阳剪纸艺术。”谈及未来,武小汾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