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政教专刊

信念的力量

□ 康桂芳

心里一直问自己,我是一位好记者吗?对照好记者的素质、要求、标准,我还远远达不到。但我敢说我是一位比较勤奋的记者。

从2021年10月成为吕梁日报社一员,到今年10月份整整两年的时间。两年来,我写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新闻稿件,我享受着记者这个职业带来的荣光,但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记者”这两个字沉甸甸背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也恰恰让我在某些时刻内心充满着焦虑、无助甚至是痛苦。

作家王小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我深感认同。

今年8月,河北涿州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8月7日晚,中志协吕梁救援队连夜赶赴涿州支援。临走的时候我和他们约定,“等你们凯旋时我去采访你们”,5天后他们凯旋。8月16日,我们约好采访地点,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我不停地追问着他们的救援故事。我说,你们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一些,看到的听到的……采访结束,队长陈振中说,“不好意思康记者,你看我们都是粗汉不会表达,”话未落他接着又说,“康记者,只要你想去现场看看,我们现在就可以出发去涿州。”“好啊!”我随口答应。我太激动,回家的路上,我心想,当国家遇到大灾大难,作为记者能亲临现场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体验啊。

我们约好晚上8点连夜出发,第二天到达。

我回家拿了洗漱用品,带了电脑,还买了一大包麻花准备在路上吃。当我收拾好行囊时激动的心也慢慢平静下来,那一刻我的心却开始动摇了,真的要去吗?我犹豫不决。去的话还得和部主任打报告申请,万一路上出问题怎么办?你一个地级市媒体瞎掺和什么呢?这样折腾有什么意义呢?……就在这时,我的微信弹窗出现这样一句话,“你工作的初心是什么?”“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这么犹豫不决。”

陈振中在微信里的这一句话就像一盆冷水当头泼下,它反复挠着我的心,我开始问我自己,为什么我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勇气。

两年来的采访经常会碰壁,会遇到被采访对象拒绝、敷衍。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我长得不够漂亮,或者是太年轻的缘故。于是我从头开始改变,我把头发剪得更短,每次外出采访一定要穿西服,让自己尽可能像个丰富经验的资深记者。无论外形如何改变,每次外出采访我还是不能马上进入状态,采访前我总感觉紧张,甚至害怕。我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尽可能地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可是每次采访完总是有些许遗憾。回去写稿,我时常望着电脑屏幕上满屏的字发呆,上千篇幅文稿我却唯独看不到思想和内容。

慢慢地,我发现这根本不是头发和着装原因,是我不懂,是我问不到关键的问题,是还不专业,比如采访乡村振兴,连乡村振兴的全部政策还不清楚,我又怎么采访了解老百姓的诉求、满意,又如何表达全市乡村振兴的成果?

时间长了,我身边也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记者有啥用呢?你们能报道真相吗?回到家,家里亲戚朋友也开始劝说,要不转行吧!

到最后,我也开始犹豫,我到底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要不要继续这份工作。

10月19日,我参加了第六届山西省文博会的采访活动,我非常高兴,我能代表吕梁市媒体来参加全省的盛会。而当我戴着写有吕梁日报这四个字的记者证进入到会场时,我的心又一次激动起来。

我采访我们参展企业,听柳林碗团的销售经理屈洪伟讲他如何打败清徐灌肠,将柳林碗团进入太原市场,如何把一款无人问津县城小吃打造成现在炙手可热产品。我采访大逗文创工作室负责人曹旭梅,听她讲如何怀揣对家乡的热爱和创业梦想回家乡创业的故事。

我采访野山坡沙棘汁销售经理牛东东,他高兴地和我说,“现场两个小时卖了4千元的产品。”笑得合不拢嘴。

我采访岚县面塑、中阳剪纸,交城堆绫等等听他们参展的心情以及每天的销售成果。他们讲得滔滔不绝,我也沉醉其中,我知道,这表面上一个个企业和一个个人奋斗的故事,但其实背后折射出的是吕梁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在全省重要位置的体现,是我们对吕梁文化的自信,是对美丽幸福吕梁的自信。

沉浸在吕梁展馆的我,看着场馆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我紧张的心开始放松,我不再纠结第二天要交的稿子还差多少素材,还需要补充采访哪些人,我的眼泪已经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我真的太爱吕梁,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真的太想报道好她,宣传好她了!难道这不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吗?

就在那一刻,我心里有了一个小小的心愿,我一定要做一名好记者,尽管我知道接下来在采写新闻的路上依旧会面对很多问题,但是我相信信念的力量。只要我不停笔,一篇接着一篇一直写下去,我相信我能用好自己手中的笔,为建设美丽幸福吕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