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疼痛的产生原因及危害
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疼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 (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 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一)术后疼痛主要与皮肤、肌肉、皮下组织及其他组织和器官受牵拉或者切除后的感觉异常相关。(二)常见的情况有:术中的牵拉、损伤,使得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后,神经水肿的自我修复过程中会产生疼痛感。(三)术后出现肺梗或心梗时,可产生疼痛感。
术后疼痛如果不能在初始状态下充分被控制,可能发展为慢性疼痛,其性质也可能转变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或混合性疼痛。
术后疼痛的危害有:1、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增加,如心率快、血压高等。2、肺部并发症增加:如因疼痛无法或不敢用力咳嗽,痰液集聚在肺部,引起肺部感染等。3、胃肠道功能恢复延迟:疼痛导致胃肠蠕动减少,胃肠功能恢复延迟。4、疼痛限制了机体活动,促使深静脉血栓形成。5、疼痛往往导致失眠、焦虑、恐惧、忧郁等情绪障碍。6、术后急性疼痛如未积极治疗可能演变为慢性疼痛,疼痛可持续半年甚至数十年之久。
二、手术后疼痛的机制
炎症因子包括:p物质,前列环素、血清素、乙酰胆碱,肿瘤坏死因子,五羟色胺等。
发生机制:手术引起组织损伤释放炎症因子→外周伤害刺激感受器→Aδ纤维和C纤维→脊髓背角→脊髓前角→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更高级的神经中枢→产生疼痛的感觉,刺激人类的情感表达。
三、疼痛评估
1、评估方法:疼痛强度评分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语言等级评定量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
2、效果评估:评估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口服用药后1h应评估治疗效果;对于PCA患者应该了解无效按压次数、是否寻求其他镇痛药物和对疼痛治疗的反应包括副作用均应清楚地记录在表上。对突如其来的剧烈疼痛,尤其是生命体征改变(如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发热)应立即评估,同时对可能的切口裂开、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情况作出新的诊断和治疗。
四、术后镇痛原则
一般来说遵循安全镇痛、清醒镇痛、运动镇痛,低副作用镇痛,还有提高患者满意度的镇痛的原则。安全镇痛就是我们尽量在保证患者术后安全的前提下应用一些药物或者采取一些不同的方式来进行镇痛。使用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镇痛药物,对于运动镇痛就是要求我们不仅仅是患者在静息时候疼痛比较轻或者是无痛,更重要的是要求达到患者在术后的活动过程中疼痛的程度比较轻。清醒镇痛就是尽量让患者处于比较清醒的状态这样不影响患者术后日常基本活动。另外就是副作用的药物尽量减少使用。促进病人快速康复,总体提高病人对镇痛的满意度。
五、术后镇痛的常用方法
1、全身给药:全身给药适用于神志清醒、非胃肠手术和术后胃肠功能良好患者的术后轻、中度疼痛的控制;可在使用其他方法(如静脉)镇痛后,以口服镇痛作为延续;可作为多模式镇痛的一部分。全身给药的方法主要包含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给药和静脉给药。
2、局部给药:局部给予局麻药包括三种方法:切口局部浸润、外周神经阻滞和椎管内给药。在术后早期,未使用抗凝药和抗栓药以及无出血倾向的患者,若术中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可延用硬膜外镇痛。
3、多模式镇痛:联合应用不同镇痛技术或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药,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不同靶点,发挥镇痛的相加或协同作用,可使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相应减轻,此种方法称为多模式镇痛。日间手术和创伤程度小的手术,大多仅用单一药物或方法即可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术后镇痛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中等以上手术镇痛的基础,常采用的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的外周神经阻滞与伤口局麻药浸润复合;外周神经阻滞和(或)伤口局麻药浸润+对乙酰氨基酚;外周神经阻滞和(或)伤口局麻药浸润+NSAIDs药物或阿片类药物或其他药物;全身使用(静脉或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和(或)NSAIDs药物和阿片类药物及其他类药物的组合。应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包括阿片类、曲马多、NSAIDs等。
(作者单位:兴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