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首要的就是要跟人打交道。每一次跟陌生的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快速消除与采访对象的疏离感,让对方敞开心扉与自己真诚交流,从而捕捉有效内容,对于我,一个实实在在的“社恐”来说都是挑战。
几年前,报社组织开展“讲脱贫故事、晒幸福账单”采访活动,我被安排到临县丛罗峪镇杨家坡村一户贫困户家采访。与平常的农村家庭不同,这户人家“当家的”是妻子。十几年前,家里的“顶梁柱”丈夫因为一场车祸瘫痪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家里的开支全靠女主人养羊来维持。当我走进家门,见到这位“厉害”的大姐时,她正在忙着给丈夫端饭,收拾家里。见有人来,大姐顿时局促起来,紧张地招呼我坐下,准备去给我倒水。
看着踏实吃苦、勤劳能干的女主人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我向她表达了自己的钦佩,赶忙拉着她的手一起坐下,聊起了家常。她也逐渐放松,打开话匣和我聊起了家里的故事。她讲着夫妻二人从闻名乡村的“养猪能人”到丈夫车祸后四处欠债关闭猪场,讲到自己从一位大门不出的家庭妇女到忙里忙外操持家中大小事情,还讲到自己单打独斗到村民、干部施以援手帮助她脱贫增收……这位憨厚朴实的大姐一边流泪,一边讲述这些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看着大姐满眼泪水,在认真聆听的同时我竟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红了眼眶。最后大姐感慨地跟我说有一句话是“学习全凭自用功,老师不过领路人”,而她想说的是:脱贫要靠自用功,政策就是“领路人”。大姐的这句话,我立刻记在心里,成为了我文章的标题。
做记者,走进现场容易,走进心灵就需要学会倾听、学会共情,这样采访才能贴近实际,也只有这样的报道,才会让读者愿意去读。因此,我也把共情能力当做是我记者采访生涯的必修课,一直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