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任昱
“非常感谢吕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周到安排,让我可以踏上三晋大地、了解美丽吕梁。同时,也非常感谢山西分社的热情邀请、亲切陪伴,让我在这个美丽的深秋时节深入践行‘四力’、收获颇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编辑陈世涵激动地对记者说。
“我和吕梁的结缘,最早来自于一篇稿子”。陈世涵说,“今年上半年,版面领导带领我组织策划了一组美育主题系列策划,其中一篇由分社付明丽老师主笔、题为《中央音乐学院在山西吕梁开展教育帮扶播撒艺术种子蕴育音乐梦想》,刊登在7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120天后的今天,我坐在这里,向吕梁市的各位领导汇报工作,我想这不得不说是一种缘。”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陈世涵通过“对党忠诚,无私奉献,敢于斗争”这十二字的吕梁精神,结合采访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畅谈了他眼中的吕梁精神的新实践新成果。
陈世涵说,吕梁人民对党忠诚,让红色成为吕梁最亮的底色。10月30日,人民日报“行走黄河看吕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在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启动。从蔡家崖村到北坡村,兴县犹如一本生动的历史教材,在我们眼前将红色故事娓娓道来。在吕梁这片红色大地上,有176处红色革命遗址,这不仅是吕梁精神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开展红色教育的宝贵之地。这也不只是兴县,在走访岚县、方山县时,当地的党员干部不止一次提到“党建+”这一概念,用鲜活的事例、丰富的成果,展示红色精神,引领人们走上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
陈世涵说:“吕梁人民无私奉献,做好百姓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岚县以打造‘山西马铃薯种薯第一县’为目标,从资金、政策上帮扶康农薯业,研发生产脱毒原原种。当地脱毒种薯覆盖率从30%增加到了90%以上,商品薯亩均增产30%左右,亩均增收500元以上。方山县以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为牵引,加强土地流转创收、积极引入新兴旅游业态,打造‘文旅+’,方山县庄上村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超60万元,全村人均年收入达10000元以上。走在吕梁,我深刻感受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强劲动能,也从村民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庞上,看到百姓增收致富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陈世涵说,吕梁人民敢于斗争,有力推动吕梁实现高质量发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吕梁的历史因素和自然环境赋予吕梁人民善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特质。吕梁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如今,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现行标准下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大品牌”叫响全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产业发展质量双增、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吕梁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经验和亮点成效,这也是讲好新时代吕梁故事的最大底气。
行走黄河看吕梁,行走县城看发展。陈世涵说:“期待吕梁市立足自身红色资源、文化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积极学习先进经验、灵活利用后发优势,在新时代中国故事中书写新的吕梁篇章,将吕梁的好故事好声音传得更广、更远。”